———黄石改革开放30周年历程综述之五(2003年至今)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康行远
世纪之交的改革,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但是,改革也伴随着争议。有人说,第一轮国企改革是一剂猛药,稳住了黄石的阵脚;也有人说,第一轮国企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企业过早破产和资产流失。
在争议声中,黄石的经济开始走向复苏。是坚守改革成果裹足不前,还是迈开大步走向更深层次的改革?
探索者需要勇气,决策者需要魄力!
2003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坚持不懈地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和优化环境“三件大事”的决策。 改革不但不能停止,而且要深化加强!
在“三件大事”指引下,黄石挥起“大手笔”,启动了以15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对象的第二轮改革。与上一次“资产本土化处置”不同的是,这一次,黄石以全球化视角,重点向国内外知名财团伸出橄榄枝。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并购冶钢集团钢铁板块,华新水泥牵手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跨国巨头瑞士豪西蒙公司,中国铝业集团参股大冶有色……
事后有人评价说,这是一帖绵久发力的补药,具有里程碑式指导意义。
改革是体制的转型,更是发展路径的根本性改变。市民认同改革,企业受益于改革,城市重生于改革。在经历了两轮国有企业改革后,黄石整个城市经济既经历过转型的阵痛,又品尝着新的奋飞的喜悦。2003年至今,是黄石经济效益最好、开放程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三件大事”推动黄石加快转型,黄石由“矿竭城衰”的边缘城市跃升为“矿竭城不衰”的城市,2004年—2006年,黄石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黄石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曾长期依靠钢铁、水泥、采掘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拉动,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黄石承受着“成长的烦恼”,被揶揄为“光灰”城市。
市委书记王振有说:“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只能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人们普遍向往的创业居住、旅游度假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黄石该出手就出手,依据法律法规,引导产业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业产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制订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设置招商引资门槛,以杜绝高耗低效、环境污染、重复建设等问题,积蓄力量由“引资”到“选资”的质的转变,以拉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
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黄石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2006年,黄石被评为“中国生态宜居城市”,彻底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实现了一个漂亮的历史性转身。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反哺社会事业。 2007年元月,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王振有提出:为推进黄石老工业基地加快崛起,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而努力奋斗。
黄石,这座古老与现代水乳交融的沿江开放城市,犹如一只激越长空的雄鹰,正朝着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展翅奋飞!
时间:2008-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