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霍群珍 实习生 朱慧君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少国企在急剧转型中患上种种不适症,如资产负债率高、技术乏力、包袱重等老工业基地普遍的“经济病”。 即便是“先天”体质较强曾声名显赫者如华新,也难逃“染病”命运。 国家当时先后为国企解困开出种种“药方”,但仍未能撬动和触及深层次矛盾。 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因国有资产难以流动,一方面优势企业无法实现扩张,另一方面40%以上劣势企业又大量占有资产低效运营。更严重的是,这部分存量资产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1996年5月,通过多方努力,黄石成功挤进全国第二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行列。以增资、改造、分离、破产为内涵的资本优化结构试点,其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资本,减轻债务负担,分离企业办社会,实施兼并破产,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企业减轻包袱,轻装上阵接受市场洗礼。其精髓在于,可享受豁免银行债务的优惠政策。 犹如久旱逢甘霖,黄石由此掀起一轮兼并扩张潮,其波及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始料不及。 依据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及“择优扶强”原则,一批小企业在减债后焕发青春,纷纷攀高枝而栖。在当时“求其所在,不求所有”的思想指导下,一批“靓女”虽然外嫁,但仍留在黄石发展。如黄石制药厂、黄石啤酒厂外嫁三九集团;黄石轴承厂进入襄阳轴承集团公司,黄石轮胎厂进入东风轮胎公司,下陆钢厂进入太原钢铁集团等。 另一批轻装上阵的小企业则纷纷加入本地大企业旗下。如美尔雅集团先后兼并了二家具厂、毛毯厂、天凤毛纺厂、二制药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使一批有活力而无实力的企业得以低成本扩张,一批优势企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规模发展效应。 到1997年底,全市近40家企业先后兼并了70多家劣势企业,共盘活存量30亿元。在这场兼并热潮中,全市20家集团的产值、利税分别占到全市总额的34%和68%。有12家企业集团进入全省工业企业200强,有4家企业集团进入全国工业企业100强。 试点改革带来的资产调整与流动,使一直在亏损的泥淖中苦苦挣扎的困难、破产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批大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华新等公司上市后,用募集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让老企业重焕青春。 企业间的相互渗入,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交流、企业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大批困难企业解决了职工吃饭问题,起到了社会稳压器的积极作用。虽然此轮改革也留下了某些后遗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它为随之而来的、波及面更广更深远的大批国企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事物频出。 1997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黄石海关正式开关。这标志着黄石外经外贸跨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行列之中。此后我市外贸突飞猛进,并成就了美尔雅、美岛等一批外贸企业的腾飞。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被隆重推出,时至今日,中国劲酒、灵溪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如日中天。与此同时,一批科技型企业开始蓬勃生长。
时间:2008-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