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黄冈工业蜕变记之一 革命老区黄冈,工业发展大潮奔涌。
一组数字,可看出黄冈工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2006年25.52%,2007年30.1%,今年元至4月32.7%,元至5月28.6%,在全省名列前茅。
去年,黄冈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均在全省领先。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6家,达到785家,其中产值过1亿元的企业达43家。
走访市、区、县的工业园区,一幢幢现代气息的厂房,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工地,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黄冈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工业跃起的可喜局面。
去年12月、今年6月,省委书记罗清泉两次到黄冈考察工业项目、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黄冈工业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
黄冈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是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历史上基本没有国家和省的大型工业项目布点,境内交通条件、矿产资源也不占优。2002年时的黄冈市区,找不出一家亿元企业。
在一次大会上,时任市长的刘善桥(现市委书记)曾发出一番感叹:“黄冈有正副7个市长,但没有7个大企业;有100多个局长,但没有100个企业家;有1000多个科长,但没有1000多个‘老板’。如果哪一天,大企业比市长多,企业家比局长多,‘老板’比科长多,黄冈的发展就让人刮目相看了!光荣历史的‘将军县’、‘教授县’,也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县’来代表黄冈!”
话音一落,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围绕加快发展,全市上下开展了思想解放的大讨论。
讨论明思路。黄冈穷,主要穷在工业上。黄冈是农业大市,但就农业抓农业,永远没有出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靠工业带动。黄冈要加快发展,必须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2002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四抓”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得到了上上下下认同。
讨论使大家认识到,黄冈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首先是观念上的差距。如“官本位”、崇文轻商思想,等靠要依赖思想,看摊守业、怕担风险思想,在黄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在长期农业文明中形成的陈旧观念,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极大的障碍。黄冈要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必须走出封闭,树立开放观;必须艰苦奋斗,树立自强观;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创新观。
讨论也破除了“无为论”、“悲观论”,增强了发展信心。黄冈发展工业特别随着前几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黄冈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如鄂黄大桥通车,打破了交通瓶颈。长江干堤的加固,缓解了防洪压力。
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几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黄冈把思想解放落实在具体环节、具体事项之中,在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企业改革等方面,都有诸多创新与突破。黄冈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干部群众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二
重点抓工业,黄冈心无旁骛。2003年时,黄冈市直财政收入只有2亿多元,支出捉襟见肘。城区建设需要大投入,大改造。市委、市政府机关的办公房逼仄,条件是全省市州最差的,新建办公大楼也是多年的愿望。但黄冈领导认为,对当下黄冈来说,这急那急,不如兴工急。2003年至2006年,市财政勒紧裤带,持之以恒地挤出资金进行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城市建设作好规划,待有条件再实施;机关办公大楼建设拖到今天也没有动工。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活力之源。过去黄州城没有产业依托,商贸也不景气。一家餐馆兴旺,对面餐馆可能要关门;东街生意活了,西街就没生意了。近年来,黄冈市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商贸活跃,就业增长,人气兴旺,也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增长,从而为经营城市、建设城市创造了条件。去年黄冈开始大搞城市建设,9条主干道全长28公里,投资2.1亿元,结束了城区无黑色路面的历史。另外实施了遗爱湖综合治理保护、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背街小巷改造等18个重点城建项目。市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入8.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64.4%。人们感叹,黄州城楼房高了,道路黑了,湖水清了,城市靓了。实践证明,当时抓住主要矛盾优先投入工业的决策是正确的。
农业黄冈迈向工业化,市长刘雪荣形象称之为从“种庄稼”到“种工厂”的转变。黄冈干部从熟悉抓农业,到逐渐熟悉抓工业。黄冈人种出了一片片工厂。
重点抓工业,黄冈不为过去农业成就所累。实践证明,黄冈以工业主导经济发展全局,并没有削弱农业,反而给农业注入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在工业龙头企业的拉动下,黄冈奶牛养殖、小龙虾养殖,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7%;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2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95元,比上年增长15.2%,是近年增幅最高的一年。
三
振兴黄冈工业,从市直抓起。
市区经济实力弱小,是黄冈人的隐疼与尴尬。黄冈虽然在1996年时撤地建市,但市区工业的块头还强不过所辖县市。2002年时,市直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与所辖县市排名,仅分居第7位、第5位,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一方面,市里忧虑县市经济发展如何,另一方面,县市操心市里日子怎么过。
既然黄冈地区改成了黄冈市,抓经济工作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上传下达”,要把经济工作着力点转移到抓本级发展上来。刘雪荣说,市区发展好了,对县市才有说服力;龙头起来了,对县市才有辐射力。市与县在行政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在经济上,是平等的发展主体,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可以展开竞赛。
抓市区带县市、抓本级带下级、抓机关带基层,黄冈提出了“三抓三带”的工作方略。“三抓三带”的提出,有市级机关带头实干的考量,有处理好市与县关系的考量,更是出于壮大市区经济龙头地位的考量。
一方面,市区龙头地位开始昂起。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升到全市第一位。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达到7.18亿元,比2006年增长36.4%,为2002年的3.3倍;城区一年新增厂房面积32万平方米,比原有厂房总和还多。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在2007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黄冈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第二方阵,有8个县市区位次前移,其中团风、英山排名上升10位以上,获全省进位奖。
四
谈到近几年黄冈工业发展的体会,刘善桥强调“埋头苦干”。一是不争论,让实践说话;二是从一干起,实干兴市。
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做成了自有公论。解放思想,要大胆闯,大胆试,但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引发不同看法。黄冈当初以优惠政策引进汇源落户,有人认为是得不偿失。为招商企业配套,发展奶牛养殖,有人认为不切实际,过去就有失败的教训。等等。有点杂音很正常,关键是不要受杂音干扰。过去试养奶牛不成功,不是水土不服,是机制有问题。现在用市场的办法,实行业主式、规模化养殖,所以成功了。
黄冈基础差,发展工业难题多。但黄冈不叫难,不畏难。基础差,难题多,也决定了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天上十只云雀,不如手上一只麻雀。”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到位。干一件,成一件,聚小变为大变。黄冈城区2003年引进汇源,2004年引进太子奶,2006年引进伊利,2007年引进贝因美,逐步形成了在全省有特色的饮品产业集群。 (胡思勇 杨耕耘 胡祥修 董友胜)
时间:2008-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