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武汉网:武汉城市圈商贸资讯专业平台 2008-07-16 11:17:10 作者:第一武汉网 来源: 天门网 文字大小:[大][中][小] |
仙北发展启示录之二
●本报记者 郭少芳
仙北,也曾有过人潮涌动、商贾云集的岁月。但随着历史的演变,这里渐渐与仙桃形成天壤之别:汉江两岸,一边是直管市的中心城区,一边是几乎边缘化的乡村。今天,仙北汉江大桥的通车、天仙一级公路的建成,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决策,彻底改变了仙北的面貌,使之一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关注的焦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孕育着新的希望。 改变观念 如火如荼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项目进驻,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先前的看法。仙北发展了,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已成为当地人们的共识。 仙北村人多地少,全村2100多人,只有1300多亩地。今年72岁的赵小元婆婆种有3个儿子名下的3分田,赵婆婆说:“我自己可以靠劳动养活自己,不想给子女们添负担。”赵婆婆将菜拿到仙桃城区去卖,与以前相比,收入减少了。以前赵婆婆自己有6分多田,同样是种蔬菜,收入比现在多一些。 像赵婆婆这样前后收入有差别的村民开始有点想不通。赵婆婆的儿子张四平是仙北村的村主任,他为自己的母亲和村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们虽然离仙桃城区很近,但毕竟不是仙桃人,以前转户口、办身份证等一些事情都要到多祥镇去办,仙北到多祥镇区坐车一个人来回需要4元钱;到仙桃医院看病一个人来回要花4元钱;还有孩子们要读书,费用就更多。现在在仙北设立政府机构,派出所也在这里,以后要办什么事都可以在家门口办,学校、医院都有了,孩子们读书、乡亲们看病都不用出远门。现在企业都办到了家门口,以后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了,赚钱与照顾家庭两不误。这可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当然也是好事。如果仙北工业园发展起来了,这里可就是城市了。 仙北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一些曾经心存疑虑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未来。观念在碰撞和发展的感召中渐渐转变。 改变身份 今年,仙北工业园在规划区域内的仙北、鲁台、梅湾、郭湾4个村,进行村改居的试点工作。这4 个村,有9000多人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 “目前有少数人对村改居还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只是从户口的类别上进行上转变,而在实际生活上还没有多大变化。”梅湾村党支部书记彭小习说。 “我不这么认为,这次村改居,让世世代代是农民的我们改变了身份。以前,一个农村户口要转成城镇户口,还要花2000多元呢。虽然现在身份转变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仙北工业园逐渐发展起来后,我们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张四平说,“我们对仙北的发展很有信心。” 仙北工业园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转变农民们的身份,而是正在努力探索如何让转变身份的这些居民名副其实,让这些居民们生存有保障,致富有希望,生活质量有提高: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登记造册,今后,人人都可以领到养老金;实施“金包银”工程,帮助鲁台村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帮助仙北村建设渔网市场,帮助梅湾村以荣成物流中心为依托,建设劳动力市场;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近到附近工厂就业。 改变生活 仙北工业园的大发展、大建设热潮让仙 北、鲁台、梅湾、郭湾等村的农民深切 地感受到了生活正一点一点地发生变 化。 “在这里建设工业园,我们感受更 多的是便利。路通了,出门就是笔直宽 阔的大马路;各种信息也灵通多了,不必 人云亦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可以增 加不少收入。”鲁台村党支部书记谢百 光说。 梅湾村是附近几个村中到目前为止征地比较少的村,村民们却早已习惯通过在家门口打工来赚取农业之外的经济收入。村民彭万章家里有两个大学生,为了供孩子们读书,他向亲友们借了债。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彭万章在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后,只要有时间就去打工,帮人搬运建筑材料,每次可获得50至100元的收入。 仙北村、梅湾村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村,都有集体积累,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修村级公路。仙北村计划在仙北工业园滨江大道修建好后,就接着滨江大道,修一条长2.8公里的通村公路,贯通仙北村沿汉江边的8个村民小组。梅湾村也计划着等仙北工业园规划中的路修建好后,把村级公路修到村民们的家门口让村民们下雨出门时再也不用穿雨鞋,而是像城里人一样穿皮鞋。“我们要让村民们切切实实分享现代化的好处,真正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张四平信心满怀地说。
时间:2008-07-16
|
|
最新评论 |
|
|
发表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