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汉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
据介绍,《意见》提出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老区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按要求,今年财政计划安排“三农”投入资金40.13亿元,比2008年增加8亿元。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再翻番
《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武汉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特别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5年(2015年)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
据武汉市委副书记涂勇介绍,2002年到2008年,武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11.5%,2008年已达6349元。从今年到2015年,通过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积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10.4%的增速,到2015年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全市撤销二级公路收费站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意见》提出,2009年要编制完成全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城乡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加大远城区与中心城区联通主干道建设力度,取消全市二级公路收费站。
《意见》还提出促进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推进轻轨建设向远城区延伸,2年内实现全市所有远城区城关镇通公共汽车、所有行政村通客运。开展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其他远城区要选择1个乡镇(街)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
建立农村土地综合交易所
《意见》提出,依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覆盖率达到50%。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综合交易所,健全市、区、乡镇、村四级流转的服务平台,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完善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调节机制,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土地向优势产业和规模经营集中。
此外,探索建立全市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农村中职教育将逐步免费
《意见》提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5年全市农村初中毕业生基本实现升学,农村劳动力人均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
同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费,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意见》还提出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农民落户小城镇政策将放开
《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开放本市农民到小城镇落户,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涂勇解释称,2008年武汉市户籍人口842.01万,城镇化率为64.3%。按市统计部门测算,到2015年武汉市户籍人口将达到943万,其中非农人口642万,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展和远城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其余的301万农业人口中将有65万转变为非农人口,使非农人口增加到707万,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对于65万人“农转非”的途径,涂勇介绍,通过实施城市三环内147个城中村、城郊村的综合改造,可将20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通过建设常福、盘龙、阳逻、流芳、花山等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可将45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启动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文化。2010年实现全市村村有多功能文化室,到2015年,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完善功能,建成书报阅览、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科普培训、体育健身的综合文化中心。
《意见》还提出,从2009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2015年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万。2009年还将完成全市农村无力自建房农户危房改造任务,2010年完成全市农村农户常住危房的改造任务,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吴睿 王兰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