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钢高炉净化水系统有效减少污水排放,保护了环境。 记者 姜夏东 摄
1988年2月,鄂州被批准为全省第一家改革开放试验区,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试验”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为全省提供了系列可资借鉴的改革经验。 如果说20年前的全省改革开放试验区给鄂州带来的是加快发展的机遇,那20年后的全国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鄂州带来的是科学发展的机遇。 “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精心谋划,大胆试验,狠抓落实,使鄂州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市委书记李德炳、市长范锐平坚定地说。 如是,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开始实施,奏响了鄂州“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区”的新乐章。 勇于先行先试 推动创新发展 鄂州紧邻武汉,区位优越,布局紧凑,易于统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我市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走理念、体制、机制创新之路,把优势发挥到位,把潜力挖掘到位,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区。 市委书记李德炳认为:“中央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对于鄂州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提供了新的机遇。” 谋划好鄂州发展蓝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上,我市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积极与省对接,修改完善各项规划。目前,我市编制了《鄂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鄂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围绕促进宜居宜业大城市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鄂东城市群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和谐鄂州建设等七大领域开展综改试验工作;“两型社会”建设空间、交通、产业、生态和社会事业5个专项规划已经完成初稿;《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省发改委已正式批复;《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已完成规划概念设计。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一项前无古人、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试验区最大的优势是得到了改革的“尚方宝剑”。 2008年,我市选择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创新,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为试验区“排雷”“试水”。 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一体供水工程。主管网已铺设到全市15个乡镇,受益人口33万,全市已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 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投资810万元,建设3座公交站场,延伸7条公交线路到农村,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0%,初步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目前正在高新大道探索与武汉市建立城际公交站点。 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市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乡镇(街办)有23个。对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失地、失业、失收农民问题。 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进行再突破。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改革暂住证制度,简化户口办理程序。将分割在不同部门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大病医疗统筹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大部门社会保障机构,降低了财政运行成本,方便了群众。 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现在农村通水、通电、通路,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了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提高了,感觉现在农村和城市一样好。”群众高兴地说。 推进节能减排 实现统筹发展 鄂州作为湖北的工业基地,曾留下过诸多辉煌。但由于长期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高污染、高能耗成为鄂州企业的集体之痛,也成为外界对鄂州工业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鄂州工业悄悄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很明显,继续按照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走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摒弃旧的生产模式,改弦易辙,走高技术、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重铸鄂州工业的辉煌。 决心既下,我市审时度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先后实施了鄂钢高炉余热发电、电厂尾水余能发电、世纪新峰窑尾余热烘渣等一批节能项目,以降低企业的能耗成本;狠抓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实施了鄂重机电系统节能、常鑫建材窑炉节能工艺改造、吴城公司能量系统优化、球团厂系统节能等一大批节能改造项目,采用了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企业用能效率;对环境容量小、二氧化碳和COD排放问题较大的区域,严格禁止新、扩建项目。 以前,鄂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燃烧原煤产生的烟气通过烟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自从该公司投资1.5亿元新上烟气脱硫设施后,烟气就先进入吸收塔产生反应,脱除掉二氧化硫后再进行排放,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问题。 据鄂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烟气脱硫设施投运以来,按照煤的含硫量,一年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2万多吨,可减少粉尘排放450吨,每年产生的副产品石膏已与有关企业签订了协议,实现100%综合利用。 全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了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2009年,我市计划投资8200万元,实施洋澜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投资7800万元,实施梁子湖治理工程;投资7.4亿元,实施鄂州市梁子湖群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现鄂州碧水蓝天。 为把污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政策的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我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关闭小水泥厂8家、小钢铁26家、小造纸厂2家、小印染5家、小选厂127家。 资源节约,节能降耗,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让老工业基地鄂州在破解“两高一资”的难题中找到了应对之策,取得明显效果。200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预计为2.26吨标煤,比2007年下降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为3.91吨标煤,比2007年下降9%。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绿色”发展 鄂州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鄂州经济开发区在成立之初,就决定走“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去年9月,省政府将我市鄂州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这是我市首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区,鄂州经济开发区将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要求,大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园区内企业之间实现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和水得到梯级利用,构建循环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共享基础设施,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园区单位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将明显降低,废弃物基本实现零排放,园区环境优美。到“十一五”末,鄂州经济开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降低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80%,污染排放达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目前,鄂州经济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0多个,引进资金26亿元。预计到“十一五”计划末,可形成产值过200亿元、税收过6亿元的经济规模。 鄂州经济开发区正成为我市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 不仅如此,我市也在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正在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鄂钢干熄焦发电项目、吴城水资源循环利用、鄂钢TRT发电、世纪新峰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一些大综废弃物、余能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的积极争取,推进了资源综合利用。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展城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试验,探索迁村腾地、城中村改造等城乡建设用地置换途径和办法;对“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及时清理,近年共盘活消化闲置土地和厂房3000亩。同时,对各区、开发区实行清用结合奖励机制,盘活1亩存量土地,奖励0.5亩用地指标;认真执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进度、贡献三挂钩政策;投入资金1.3亿元,建设高产农田7万亩,完成了3.7万亩国土整理任务。另外,6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已获省厅批准,2009年进行实施改造。 建一座美丽的城市,造一个发展的平台。循环经济正促使鄂州迅速完成从一个机声隆隆的“老基地”向一座鸟语花香的“新城市”的跨越,崛起为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现代城市。 记者 熊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