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仙桃日报) 11月7日,总投资1亿元的香港真巧食品项目正式落户仙桃工业园。这是该园继台湾旺旺、福建亲亲之后引进的第三个知名国际食品品牌。到目前为止,仙桃工业园已积聚各类企业近60家,总资产近100亿元,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工业园面积达14平方公里,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正在兴起。
记者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据《沔阳县志》(1988年修编)载,30年前的1978年11月,在仙桃工业园原址上拟建的沔阳县棉纺厂获得省计委的正式立项。此后建成了当时全县最大的工业企业——沔阳县棉纺厂,企业占地面积为20多亩,总资产为1400万元。
弹指30年,从荒芜之地上建起当时全县第一家工厂,如今已演变成一座繁华的工业园。仙桃工业园是仙桃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路径和历史清晰可鉴。
30年前的仙桃,还是一个农业大县,那时的工业主要以农字号的企业为主,传统工业的痕迹十分明显。1978年,全县各类工业企业只有318家,区(社)办及村办企业309家,两类企业实现的年工业总产值为1.8亿元。而最新的统计表明,我市现有各类企业已达到9878家,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仅去年这些企业实现利润达7亿元,上缴税金达5亿元,实现外贸出口1.65亿美元。
从市发改委公布的我市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77亿元,同比增长27.9%。1至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8亿元,同比增长35.57%。
30年来的仙桃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30年来,仙桃工业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波澜壮阔的大改革,在改革创新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为仙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改革创新是仙桃工业发展的主线。仙桃工业30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仙桃人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仙桃人发挥地理、农产品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展了大力度的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全民办企业的格局,初步建成了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进入21世纪初,我市工业迎来一波改革发展的辉煌和高潮期,在全省率先推行“1+X”改革,通过产权交易,全市600多家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实现退出,改制为民有民营企业。到今年上半年,我市最后一家国有企业——湖北迈亚公司也进行了资产重组,县域经济实现了以民营化为主的格局,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的主体,就业的主体,纳税的主体。
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30年来,我市工业经过数度的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已建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节能和新材料等六大板块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有近30家企业年销售过亿元,在纺织服装加工产业中,拥有纱锭43万锭,年产棉纱6万多吨,服装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由台湾旺旺、燕京啤酒、福建亲亲、金威麦芽、九珠蛋业、三蒸食品等企业组成的食品加工业集群,成为中部地区颇具特色的食品产业群。以“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彭场镇为主的无纺布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生产基地。30年来,我市镇域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色兴镇,打造镇办工业园,一镇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
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仙桃工业曾经创造过许多招商引资的成功范例。丝宝集团的发展和对仙桃经济的影响让仙桃人懂得,在自身资源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是要不断的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武汉产业延伸,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建立了新的激励机制。据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我市城镇以上项目中,招商引资项目120个,计划投资55.4亿元,1至9月完成投资34.1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的项目32个、在建项目88个。在招商引资项目中,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12个,包括湖北神雾、富迪工业园、四川米老头、旺旺等;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17个,分别占全市同等规模城镇项目的50%和44.7%。(记者刘习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