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向市府提建议”活动进入第2天,读者、网友的建议已逾千条,其中许多建议涉及住房问题。
解决“住房贵、住房难”问题,在本报连续6年开设的“我向市府提建议”栏目中,一直高居民意前列。政府对此也一直高度重视。从2002年武汉市每年推出“10件实事”以来,每年都有帮助困难群体解决住房难等内容。
但从持续的住房问题反映来看,这项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网友婳称:房价太高,普通百姓根本拿不出来。许多首付是父母耗尽一生积蓄为子女支付的。我们不忍,但我们也无奈。网友筱晓de月芽:年年都说做经济适用房,我都等了两年,每次都说建多少多少套,结果大部分留给拆迁的。今年只有那么点房源,有些位置偏的不行了,公交又少,中途还要转车,这样的经适房还这么多人抢。
不少读者和网友建议: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进一步扩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此外,实行限价房制度,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3个人的江城安居梦
他们中,有的肩挑背扛干着体力活儿;有的操持着小本生意;有的已算得上城市白领……但他们都离买房很遥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在这个繁华都市里,能有个安全舒心的小窝。
“扁担”钟思利:弱势群体渴望廉租房
今年40岁的钟思利,1991年从红安来到汉正街打工,开始在工地做拆迁,随后在汉正街做“扁担”。因汉正街房租贵,他在汉阳城中村租了间小屋。去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钟思利十分苦恼:打工地点和住处相隔太远,很难顾上孩子。幸运地是,他去年入选武汉市首批优秀农民工,汉正街街工委破例帮他解决了难题——在废弃的厂房中开辟一间小屋,低价出租给他一家居住。“在武汉17年,受到政府很多的照顾。但买房从来没想过。”钟说,对于弱势群体,能有廉租房就是最好的了。
理发店小姜:11年奋斗盼望一套房
29岁的姜小姐来汉已11个年头。1998年,18岁的小姜来武昌做美容美发学徒,包吃包住,三年没有工资。一次与同事闹翻后,她离开了理发店。“那是个夏天,两天两夜我都在街边闲逛,没地方可去。”小姜当时就想,“一定要自己开个店!2002年,小姜又在一家理发店打工。一年多下来,月工资300多元的小姜一分都没舍得花,凑足了4000元盘下了一理发店。如今,四年过去了,小姜已攒了几万块钱。她男友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
“中心城区房子一定买不起,希望近两年能在江夏按揭买房。”小姜说,希望房贷政策能灵活一些,如15年按揭,前些年能不能少交一点,后些年再补齐。
白领陆小姐:希望有“毕业生之家”过渡
23岁的陆小姐,3年前大学毕业来汉工作。如今在一家传媒公司有了稳定的行政岗位,月收入2000多元。自毕业后,她就寄住在武汉一位远房亲戚家。陆小姐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存1000元,10年才能存够10万,够付一个小房的首付。
陆小姐建议,武汉可效仿上海,为没有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的毕业大学生建单身公寓,产权属于政府,还可考虑把一些旧厂房、筒子楼改造成“青年公寓”、“毕业生之家”等,来缓解毕业生找房难、租房贵的问题。(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