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武汉网:武汉城市圈商贸资讯专业平台 2008-10-29 01:22:18 作者:第一武汉网 来源:黄冈日报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本报通讯员 余立鹏 占松 千百年来,如何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道技术难题。随着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蕲春超级杂交稻展示基地的建立,该县横车镇周桥村的百姓,开始感受到高科技农业带来的高产魅力。 今年62岁的袁中华是一位有着40多年种田经验的“老把式”,同时还担任着横车镇周桥村7组的小组长。多年来,老人和村子里其他村民一样,一年四季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但是稻谷产量真正得到提高,还是最近几年的事。 20世纪末,蕲春本地企业生产的珍米,口感好,米质优,一直是市场上的俏销产品,但是几年之后,产品开始退化,产量不断降低,味道也由好转差。如何引进新品种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部门想到了袁隆平院士。 从2001年起,蕲春县粮食部门开始筹划和袁院士的合作。2002年,袁院士基本同意在蕲春建立超级杂交稻展示基地。经过多次考察比较,横车镇周桥村被确定为基地建设点,虽然说有着院士的“金字招牌”,但因为是新品种,所以在最初的宣传发动时,有关部门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袁中华记得,当时为了落实基地面积,村子里每半个月就要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农民也由当初的疑惑到逐渐有了信心。 2003年,袁中华所在的7组80多户村民在300亩田里,种下袁院士培育的香珍杂交稻。随后的几个月,袁中华带着大家每天起早贪黑,精心伺候着这些宝贝。收获的时候,产量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袁中华家的15亩田打出了8000公斤谷子,平均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这也是老人多年来打得最多的一次。 那一年的收成,至今让村里的百姓津津乐道,而袁院士的超级稻,也一下子成了高产和丰收的代名词。在2003年以前,袁中华平均每亩田只能打到三四百公斤谷,加上养猪、承包鱼池,他每年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而这一年,他家仅卖粮收入就在8000元以上。 2004年,周桥人又种下了比香珍杂交稻更先进的超级杂交稻。这一年,袁中华家的粮食再次创下了15亩田打1万公斤稻谷的新高。从2005年开始,粮食部门就在基地推广稻谷和油菜连锁,指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种一季油菜,这种模式除了省力、省功外,投资也不大。每亩每年可以增加收入800元。 从2003年种植袁院士的稻种开始到现在,周桥村7组的稻谷产量是一年一个台阶。一样的投资,一样的付出,收获的却是不一样的数字。袁中华算了一笔账,种新的杂交稻种,每亩可以增加收入300元,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现在老人种粮收入和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已经相差不了多少,手头也比以前宽裕了不少。 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袁隆平。这是袁中华等村民发自肺腑的感激。他知道是袁院士让周桥人得到了实惠,也是袁院士高产粮食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
|
最新评论 |
|
|
发表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