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仙桃日报) 人不经历风雨不会成长,一个产业不经历阵痛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的仙桃棉花产业,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中摆脱出来,轻装上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实现棉花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不直接参加经营活动后,我们的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经营企业转向管理服务棉花产业。”日前,市棉花公司总经理、市棉花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晓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坚持为农服务
改革后的市棉花公司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李晓山说,无论怎么改,为棉企服务、为农民生产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
做好服务的第一步是将我市棉花产业纳入全国棉花预警体系建设中。
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生产频繁出现的“周年波动”现象直接危害到棉农的切身利益,同时也给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着手在部分重点产棉区建立“国家棉花预警体系”,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棉业管理、宏观调控及引导棉花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稳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只有纳入全国棉花预警体系,才能获得政策和部分项目支持,并且将棉花生产、流通真正置入全国一盘棋中。在市场上就有了话语权,好处显而易见。
但是要想进入这个体系困难重重,我市棉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对比国内一些产棉重点县市,其种植面积、技术水平等功能方面仍有不少的差距,名气并不响亮,在经过深入了解后,他们才发现“国家棉花预警体系”还没有在县级市建立工作站的先例。 面对困难,市棉花总公司并没有退缩,在一次交流中他们得知为了增加数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棉花协会有可能新增加“国家棉花预警体系”工作站的消息后,立即将此信息向市领导汇报,得到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要求全力做好建站工作。市棉花总公司一班人立即下武汉、上北京,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机会,最终艰辛的努力换来丰厚的成果,年初我市被中国棉花协会纳入国家棉花预警体系并建立工作站,这是全国县市中唯一的基层工作站。
有了该体系的政策资金支持,市棉花公司、市棉花产业化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42个村级棉花生产监测点,每隔一段时间来自田间地头的第一手资料就会通过网络直接传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手中;同时国家有关政策,国内外各种产供销信息也会通过该工作站,得到立即反馈,使我市棉花生产更加有的放矢,更加镇定自如。
重组服务平台
在棉花经营市场化的形势下,形成棉花产购销一体化,做到让棉农高兴、棉企满意,需要构建一个双方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实践中,市棉花总公司、棉花产业化办公室以棉花产业合作社为抓手,全力为农民提供信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服务。
华泰新生棉花专业合作社是在市棉花总公司、市棉花产业化办公室的直接组织、引导下,由市华泰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张沟镇的新生、新华、前进、排湖四个村,按照地位平等、管理民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成立的。该社覆棉田面积5120亩,棉花总产可达9216担。
合作社自今年五月份成立以来,运行良好。据介绍,合作社对入社农户至少从五个方面给予了扶持。一是及时为社员提供棉花市场信息,正确引导棉农合理植棉;二是定期聘请棉花专家辅导棉花栽培和管理技术,优价提供优质棉花新品种,引导棉农科学种棉;三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保证收购合作社社员生产的棉花;四是保证收购价格不低于周边同行业的收购价格,并对合作社社员所销售的棉花实行二次结账,年终凭联单小票每公斤籽棉再返利给棉农5分钱左右;五是保证收购付现金。
同样,仙桃银丰棉花有限公司2006年在三伏潭镇红阳村和150多个农户共同发起组建了银丰红阳棉花专业合作社。起先办合作社只有红阳村的150户棉农,650亩棉田订单面积,2007年发展到了李台、康王三个村750户,棉田面积达到了3300亩,棉花总量可达到160多万斤,交售棉花120万斤。通过发展棉花专业合作社,为棉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最终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去年,仙桃银丰收购棉花120多万斤,红阳村党支部书记陈斌红说:“合作社棉农交售的棉花比花贩子收的价格高出0.10元,加上给棉农的返利,一斤籽棉要高出0.13元,按出售给银丰棉花120万斤计算,棉农可增加收入15.6万元。”
目前,我市已建立棉花专业合作社9个,遍布全市7个乡镇,57个村,2万多农户,面积达到66340亩。这些棉花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促进我市棉花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把分散种植的千家万户棉农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相对于棉花专业合作社服务棉农,今年8月26日成立的市棉花协会则以服务棉企为目的,积极引导我市的棉花产业朝着“科技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市棉花协会共有会员企业和个人会员38个,涵盖全市棉花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层面,有着较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履行着“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的职能,从建章立制、构建网络、信息服务、组织培训、加强交流、行业自律等六方面入手,为棉企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
协会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为行业争取宽松、有序、规范的生产经营环境,同时调查研究,掌握行业信息,为市政府宏观决策当好参谋,在棉农、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实现着我市棉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棉花检验体制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带来了根本性变化。
从传统的200吨型打包机加工成重量为85公斤的棉花包,到新的400吨型打包机加工成227公斤的国际通用的棉花大包,带来的并非是棉包重量和尺寸的简单变化。这给我市棉花加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棉花检验纯粹靠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用眼观手摸来判断棉花质量,全凭经验感觉,误差大,不利于市场竞争。新的棉花检验体制从籽棉收购到打包,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数据都收录在微机中,并形成条码,集中在一张小小的纸条中。当棉包打好后,打码机会自动打印出4张条码,分别放置在棉样和棉包上。这张条码贯穿整个棉花收购、加工、出售全过程,成为每包棉花的身份证,便于购销双方查询,更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棉花数量和质量数据。
要实现接轨,必须淘汰现有落后设备,新上400型打包机生产线。据了解,新上一台400型棉花打包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就需1500万元,再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合计在8000万元左右。这样一笔巨额的资金投入,在以往体制下各企业业主根本不敢想象。
现在,摆脱体制和机制束缚的我市棉花加工企业,放开手脚,加大投入,纷纷对原有产能进行更新改造。湖北银丰、华泰棉业、毛嘴仙华棉业等企业的建成投产后,一跃跨进现代化企业行列。不仅年加工能力在以往基础上翻了一番,而且节约的包装费、人工费、运输费十分可观,并且和国际接轨,提高了品牌效应,受到纺织厂和交易市场的欢迎,企业规模效益初步体现。
一纸条码,让棉包从此有了身份证;400吨打包机提升了棉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逐包检验让227公斤大包棉花的质量得到保证。目前,我市还有陈场永祥公司、江汉裕波公司新的棉花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沙湖原种场的400吨打包机项目已立项近期开工。
据统计,今年我市棉花购销加工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扩规新增产能和建设新的棉花加工生产线的投入可突破3亿元,这意味着全市棉花产业发展又将新上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记者刘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