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梁坚义 )
“蚕宝宝”带来的喜悦
金秋,喜悦总是与丰收相伴相连。
“只等老板来收购了。”10月5日,阳新王英镇新街村下庄组村民虞荣江蹲下身,用手指拨弄着圆滚滚蚕茧说。
老虞家今年种植了2亩多地的蚕桑,养了2张半蚕种。老虞扳着手指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季红薯、一季小麦,收入不过400来元,一亩蚕桑可以养殖一张多蚕种,按合同的定价,可收入1000——1200元,比种植其他作物强多啦!
老虞是村干部,全家5口人,孩子都外出读书了,他和妻子在家里倒弄了这些蚕桑。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种蚕桑的有170多户,种有蚕桑282.5亩,45户养有蚕种。
老虞说,村里主要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一些弱势劳力农闲时无事可做。现在这些劳力找到了一条挣钱的门路。港边组65岁的虞大壁栽种了一亩蚕桑,养了一张蚕种。老虞正在整地,他告诉记者:“明年还要栽种3亩蚕桑。”
新街村隔壁的大田村也有50多个农户种桑养蚕。村支部书记伍淑南告诉记者:村里的农民原来养过牛羊、栽过油茶,都不能解决眼前的增收问题,而种桑养蚕非常适合这类群体从业。全村报名明年种桑养蚕的户数就有130户。
王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周平伟称:今年,该镇的新街、大田、蔡贤三个村300多户农户种植蚕桑500多亩,养殖蚕种80张,百把万元收入是靠得住的。
周说这话时信心十足,因为浙江老板来几次电话催交蚕茧,按合同的定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全部蚕茧。
政府扶起来的项目
王英是山区、库区、移民区。一些村民们说,除开光秃秃的山就是一汪汪的水。
前些年,王英镇利用仙岛湖,开发旅游产业。这个新兴起来的产业,毕竟还很年轻。许多人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回来,大片山地荒芜,留下来的也是一些弱势劳力,尝试过的项目都没产生多大效益和影响。
“这些荒芜的土地真是太可惜了。”2007年初春,冰雪融化。王英镇镇、村干部下田头问计于民,商讨开发荒芜田块的事。
着急的不光是农民、还有镇、村干部,县、市驻村工作队。“有这么好的条件,看能不能养蚕?”此前,王英镇委书记华黄河在浙江考察农业产业化时,通过熟人认识了一位从事蚕茧加工的老板。
栽桑养蚕?这里还没有这个传统。走出去看看再说。随后,镇村干部远赴浙江海宁、湖北的远安等地考察蚕桑产业。
接着,回家召开群众会,讲所见所闻、算比较效益、谈长远打算、听取群众意见。
镇里还推出了优惠政策,免费提供技术、政府垫资供桑苗、蚕种,签定鲜茧购销合同,由浙江老板按市场价收购。“有镇里撑腰,没风险,我们不怕!”这一项目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赞许。
先试点再推广。今年2月28日,40万株桑苗运回来了。当天就被大田、新街、蔡贤三个村300多户村民抢栽,栽植桑树面积500多亩。
种桑养蚕带来新变化
王英的蚕桑业的尝试,在当地农民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王英镇常务副镇长王萍告诉记者:栽桑养蚕改变了村民陋习,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许多没有栽桑养蚕的农民后悔起来。
新街村上庄组村民伍仪金原先没事干,经常打点小牌,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养了两张蚕种后,他开始忙于栽桑养蚕,昔日的牌友来找他,他一口一个“没功夫”回绝人家。现在,他正把家里另外2亩山地进行开发。
大田村村民伍正茂、伍正怀原来从事过养殖业,都失败了。现在他们几乎每天跑到养蚕户家中问这问那。伍正茂说:“把技术学到手,不怕明年养不出好蚕。”
大田村党支部书记伍淑南俨然是个行家里手,谈起养蚕头头是道。他一连说出了栽桑养蚕的五大好处。他说,桑蚕产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种桑养蚕收入比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高几倍;蚕桑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蚕桑业能开发闲置土地,治理抛荒耕地;桑树全身都是宝,有开发和利用的潜力。
王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周平伟告诉记者,全镇已经有8个村同中心取得了联系,有2000多户村民订购桑苗和蚕种;开发闲置山地1200多亩。目前,中心正准备利用农闲时机,开展大范围的技术培训。
编后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挖掘农业增效潜力、开拓农民增收空间是我们共同关注、探讨的重大课题。
王英镇通过有效的政府行为,引导农民发展蚕桑业,为农村富余劳力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
目前,王英蚕桑生产仍处于简单的栽桑养蚕阶段,没有种养经验,没有自己的销售市场;生产经营分散零星,农民基本是“兼业”,服务、加工、经营脱节;另外还存在着劳动强度大、蚕室紧张等一系列制约规模化养蚕发展的难题。
桑蚕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桑怎么种、蚕怎么养、茧怎么卖?如何跳出传统的种养模式,把分散零星的蚕农集聚到一起,使他们抱成团闯市场,并加以保护价收购,使小产业变大效益,是蚕桑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时间:2008-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