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李思思 )30年前,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中,周边的居民神色自若;30年后的今天,邻居家的装修就可能引发一次投诉。30年中,“环保”一词从冷寂到热炒,命运今非昔比。
1973年,市城建局新成立一个科室——“三废”处理办公室,“三废”就是废气、废水、废渣,如今屡遭市民投诉的噪声污染并没有被囊括在内。于是,黄石建市20余年后,环境监管工作有了专门的部门。1975年,该职能从城建系统剥离,由市政府下设“环境保护办公室”。1979年底,我市成立环保局。当时没有人想到,20多年后,环保会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当时的黄石,正是空气污染尤为突出的时候。黄荆山一带,开山塘口遍布,炮声隆隆,灰尘漫天。市中心的华新和电厂,浓烟滚滚。大批的企业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华新路、武汉路一带,集中了灯泡厂、健身器械厂、锅厂、轴承厂等10余家工厂,烟囱林立。青山湖周边,制药厂、针织厂、麻纺、黄棉等紧密相依,这一地区当时被称为黄石的纺织工业生产区。厂区的污水就近直排青山湖,高峰时,40余个排污口向湖中排污。青山湖的污染就此种下根源。
数据显示,当时黄石城区的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达到90吨以上,“光辉的城市”由此得名。污染——很多人认为这是以采掘、冶炼、建材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城市的必然与宿命。
“当时的情况是,许多企业不认为自己的生产行为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唐元鹏说。因此,环保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知识普及,不断地到企业中去进行讲解、劝说,要求企业对烟尘、污水等进行治理。企业称没钱,那好,环保部门拿钱上门,即便如此,部分企业仍嫌麻烦,不愿意上治理设施。
居住在华新一带的老居民回忆,那时候,所有的厂矿都没有环保意识,烟囱冒烟被认为是生产兴旺的标志。那时候,从华新窑里飘过来的水泥烟尘,在周边屋顶结成几厘米厚的泥垢,还能防雨。
噪声、烟尘、污水环绕,城中的居民却处之泰然。唐元鹏说,“当时,很多市民没有环保的概念,没有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环保逐渐受重视。随着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从对传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转变到对噪声、电磁辐射、光、基因等污染的治理。多年累积的环境问题得到正视与回应。“两湖”的截污与治理提上日程,一批企业实行“退二进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布局渐趋合理。
新世纪以来,通过关停、淘汰、否决等机制,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前不久,底栖动物近乎绝迹的磁湖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专家在磁湖圈定的水体生态修复圈内发现了螺蛳。这传递一个信息——生态修复圈内的水质得到改善。
市民的环保投诉渠道逐渐畅通,2007年环保部门共受理3558个投诉电话,对市民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解决。“市民对身边的环保问题密切关注,烟气、噪声、油烟扰民等问题的相关投诉不断增多。”市环保相关人士说。对市民来说,环保投诉热线12369已是耳熟能详。
当今,环保成为一种时尚。家具电器,争先与环保联姻;衣物鞋袜,贴上环保标签;蔬菜瓜果,绿色无污染最惹人爱。即便是买车,小排量也成为重点考量之一。日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金山办事处王太村引起热议,人们关心的是污水的达标排放、烟尘的有效治理等问题,居民对环保的关注度今非昔比。
但与30年前比并非没遗憾,家住华新村的王运珍老人说:“那时候没有塑料袋,没有白色污染,买东西大家用竹篮。垃圾不会随手扔,地面干净整洁。”
时间:2008-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