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特殊的老师,因为他教授的是一群身体残缺的聋哑学生;他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因为他既向别的老师学习,也向自己的学生请教。18年来,他以一颗沉静而淡定的心,默默地演绎着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就是孝南区特别学校的陈炳胜老师。值此教师节来临,本报记者走访了这位可敬的老教师。
陈炳胜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母亲、大哥和姐姐都是老师,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份天然的依恋。1980年,他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孝南区新华街联城小学,实现了执鞭三尺讲台的梦想,在那里抛洒了十年的青春热血。 1990年,陈炳胜被调到孝南区南桥初中任教。7年后,南桥中学被改制成特别学校,成为聋哑学生的学习天地。已教书17年、不懂手语的陈炳胜开始了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 因为不会手语,无法与聋哑孩子沟通,陈炳胜只能担任生活辅导老师,给这些孩子们当爹当妈,甚至教他们洗澡、洗衣服。孩子们第一次在食堂里吃饭时,挤得乱成一团,陈炳胜想告诉他们打饭要学会排队,可是不懂手语的他怎么“动口”也没效果,最后他只好“动手”一个一个地拉,费了好大劲终于把队排好了。吃完饭后,他立即去请教手语课老师“排队”怎么“说”。 从这以后,陈炳胜加快了学习日常手语的步伐,一有空他就搬只小凳子坐到教室后面听手语课,每天晚上睡觉前还捧着手语书钻研,碰到不懂的知识时,他总是虚心地请教专业老师。 3年的生活辅导员生涯过去了,勤奋的陈炳胜老师已经可以和学生用日常手语交流了,这时,深藏在他心中的梦想——重回讲台也实现了。由于课堂手语与日常手语存在较大差别,他只能从小学数学教起,先跟着孩子们一起上手语课,再现学现卖地“转化”到数学课中。孩子们一级一级地往上升,陈炳胜也跟着一级一级地往上教。有时候碰到不懂的手语,陈炳胜会很虚心地请教高年级的学生或者班里手语比他学得好的学生。 对于这位不耻下问的“老学生”,学生们也十分乐意“传授”两招,这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身体残缺,也可以像健康的同龄人一样走进学校里读书,还可以帮助他人呢。 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还记得,有一回两个十七八岁的大个子聋哑男生发生分歧,其中一个男生抄起铁锹捅向对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闻讯赶来的陈炳胜用身体挡住了铁锹,及时阻止了一场人身伤害事故。孩子们被老师的“奋不顾身”感动了,此后也“老实”多了。 “这么多年的感情,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提到自己的聋哑学生们,陈炳胜有说不完的赞赏,“他们都很淳朴,很听话,心地非常善良,很尊敬老师,学习也十分认真。不少学生毕业后还会给老师送小礼物、发祝福短信,我们做老师的不求别的,看到他们心怀感恩就很欣慰了!”
时间:2008-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