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东腔”。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北东部麻城、蕲春、罗田等地。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在当地民歌小调演变成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并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正腔、二高腔、二行、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等大本戏,也有《找猎回书》等高腔剧目。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演唱配上弦乐伴奏,又保留了人声帮腔,有一定特色。
东路花鼓戏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一种地方戏,约二百年的历史,与楚剧是姊妹剧。楚剧发源于举水以西的黄陂孝感一带,故又名西路花鼓;东路花鼓发源于举水以东的麻城地区,故名东路花鼓(又名东腔)。东路花鼓在民间小演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到了清代极为兴盛。流传于麻城、红安、新洲、黄冈、英山、罗田以及安徽的金寨、合肥、河南的新县、光山商城等地。主要唱腔有高腔、二高腔等,吸取清戏(湖北高腔)的一些营养,如麻城的清戏班“天福泰”就很著名,同时还借鉴了汉剧的打击乐和表演艺术。至民国间麻城就有知名的东腔社班十五个,罗田有十二个。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这枝艺术之花,在麻城组建了专业剧团-麻城县东路花鼓剧团。这种戏剧目繁多,素称36大本,72小本,实际上有300多本。文化部门组织专班挖掘整传统剧目,共达八辑之多,均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作“湖北戏曲丛书”出版发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别山区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遥:“极左路线你莫提,磨掉肩上三层皮。拿杯子领油,用罐子装米,连一本皮影戏也唱不起。如今农村地中喜洋洋,又多油来又多粮。买缸的买缸。修仓的修仓,搭起戏台唱《东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