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梁坚义 实习生 马先军 陈攀 )
政府牵线为宝成招工
“大家慢慢来,不要急。”8月16日上午临近下班,阳新人力资源市场窗口前,仍有不少求职者。主任周营、工作人员柯文建正忙着接受咨询、指导求职者填表。 为宝成集团招工,阳新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了专门的窗口、安装了专线电话、设计了专业的表格。8月3日,阳新为刚落户的台湾宝成集团召开专门的协调会,并发出招工“动员令”,要求各镇(区)年内为宝成集团(阳新项目)提供1.6万名员工。 宝成集团(阳新项目)于今年7月落户阳新,首期工程投资1亿美元,预计明年7月投产,共需要员工2.5万人。 “政府动用行政行为为企业招工,这在阳新也是第一次。”该县一位领导介绍。 就在阳新为宝成招工召开协调会的三天后,阳新2008年暑期大型人才招聘会在该县体育馆举行。全县45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共提供了1200多个岗位。 与往年不同,此次招聘会,相关部门是受政府委托而举办的,实行全免费。 “县里这么做,对企业和求职者来说都是好事。”长丰米业的董事长朱怀富认为。
“招工难”由沿海波及内地
企业纳才政府埋单,在沿海地区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动用政府行为为企业大规模招工在内地并不多见。 阳新政协常委郑安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今年春,他受一位浙江老板所托,帮忙找几个员工,当他找到的人一下火车,他的另一个朋友却捷足先登,将人挖走。沿海企业靠“挖墙脚”的方式来解用人之渴,那么内地企业呢? 郑安章一直在经济部门工作,对于企业招工难问题,他体会颇深。他说:“在阳新,因为短工,许多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 阳新远东麻业是一家“年年忙招工”的企业,由于缺乏熟练操作工,企业的一些项目迟迟不能启动。 不光是大型民营企业出现这个情况,一些新上的项目、用工量小的民营企业也是“求人若渴”。 新环家电是阳新一家颇有名气的民营家电企业,市场部主管张吉琴说:“新环相中的,企业无法提供求职者所需要的;一般的劳务工,企业不太需要,招工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说到这,张吉琴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
企业行为造就的“工荒”
阳新一个劳务大县,也是全省的劳务输出重点县,现有农村劳动力45万多人。“远走不如近爬。”面对丰富的人力资源,内地企业怎么会招不到工呢? 企业的低工资、低待遇,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尽人意,导致民工流失。 向能华是浙江温州一家制鞋厂设计室的副主任,他一个月能拿到8000元钱的工资,还有很好福利待遇。如果回到阳新,向能华最多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他认为,诱人的工资和待遇恐怕是阳新人出外务工的主要原因。 统计部门的一位人士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民工按月工资800元计,扣除每月最低生活费,月收入不足500元,全年收入不过6千元。若在家务农,则一年的人均劳动力纯收入一般在3千元至4千元。外出打工只比居家务农多收入2千多元,加上打工生活艰辛,企业是吸引不了人的。 一些企业生产车间是陈旧、被淘汰的设备、漫天飞舞的粉尘,机械轰鸣的噪声,贫乏的文化活动等等,也使年轻的一代务工者望而却步。 一边是企业难以满足员工所需,一边是务工者所期望的又得不到。阳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就业局局长吴高武认为,两种现象的并存,表明招工难并非是劳动力供给不足,也不是就业岗位不足。真正的原因在于,打工者对于打工收入的预期远远高于企业所愿支付的工资水平。
政府搭桥,企业更要有所作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而非政府的调控。”吴高武说。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他认为,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在缓解招工难的问题上,需要更大的作为。比如: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他列举一例,汉川市一家纺织企业4年内,把月工资水平从500元提到了1200元,并给职工宿舍安上空调,职工食堂一餐只需一元钱,从而在当地许多纺织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稳定了生产。 “我是冲着宝成而来,宝成让人干得起劲。”来阳新人力资源市场应聘的兴国镇下街村五里湖组村民王桂芳说。她一直在广东中山宝成集团下属的一鞋厂打工,一干就是6年,宝成来了,自己就不再想出去了。她说:“参照宝成集团,内地企业应该思考怎样去做。” 长丰米业董事长朱怀富认为,企业都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为员工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他更希望政府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比如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强化中职教育,引导企业通过中介组织或者劳务派遣公司缓解临时用工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培训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时间:2008-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