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和其他服务一样,在信息化热潮下,必须迎头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目前,高校的图书管理模式正处于转型期,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初级过渡阶段,且管理模式稍微超前于服务模式的信息化水平。即当前高校的图书管理模式正处于发展信息化管理的阶段,而服务则仍处于传统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的滞后,严重影响和阻碍着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因此当前亟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图书管理行业开展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图书管理已经应用计算机进行编目、分类、记录、借阅等工作,相应的图书管理软件也相继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在图书管理行业应用的空间。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管理行业的渗透,使网络成为图书资料数字化信息的载体,也使互联网(In-ternet)成了数字化图书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
开展信息化服务是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进程,是现代科技为图书管理提供的新兴服务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的图书资料已经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单纯的纸质文本图书,光盘和文本共存的图书资料形式在图书资料管理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图书以“上架”管理的形式为主,以传统借阅的管理模式展开服务,而今图书资料将处于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中,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一种现代的、能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的服务模式——信息化服务,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各种媒体(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享用和相互传递信息的服务模式,能提高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流通速率。
开展信息化服务模式,从图书资料的基本特征入手,按照3个阶段开展。一是信息录入,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的信息载体形式进行转换,并完整真实地输入电子信息资料库中,成为适应信息技术传播的数字化信息。二是信息发布,根据信息的新颖性和层次性将信息发布于互联网。三是服务功能不断多元化。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索取方式和索取目标不尽相同,针对用户的多种需求,图书资料服务要准备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功能,用尽可能多的服务措施来满足信息需求者。例如,提供网上原文(各类图书和期刊的目录、文摘、全文等)检索功能;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和文献课题查新及专题文献服务功能;提供委托复制、传真、邮寄、电子邮件、短信息(手机短信)等快捷的传递服务项目。
网上原文检索功能已经在数字图书馆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信息化服务已经普遍存在,也不意味着已经存在并开始应用的服务就不是最新的服务模式,只能说明数字图书馆是先行者,其管理和服务模式是与时代同步的。
馆际互借服务和文献课题查新及专题文献服务,是信息化服务必须开展的。因为一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料储藏与全国图书馆相比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书籍及文献资料样样俱全,这就需要联合多所图书馆,甚至于全国(或国际)图书馆联合成一个网络,相互借阅,以促进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信息的传播。
信息的委托传递也是信息化服务的重要项目。每一所图书馆都设定了阅览者访问权限和开放区域,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仅对本校师生和本校的网络(IP)地址开放,而超出其范围的用户就无法登录进行阅读。这种情况需要非许可范围的用户注册登录并交一定的费用才可以阅读,但是有些图书馆为了保护资源,在系统中设定了阅览者只有“只读”权,没有下载权和复制权。有些图书馆仅能让外界用户检索内容是否存在,然后再通过注册登录进行网上定制,图书馆再通过信息传递的途径将信息传到定制者手中。所以,信息化服务模式要提供委托复制、传真、邮寄、电子邮件、短信息(手机短信)等快捷的传递服务项目。
在高校图书管理中开展信息化服务模式,是发展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为图书馆行业提供的新兴的服务模式,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