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海南茶叶的最高售价为每公斤4200元的“白沙绿茶”。然而今年,比内地提早2个月上市的海南早春茶,拍卖中拍出每公斤20500元的历史最高价。此举不仅令社会舆论哗然,也让沉寂多年的海南茶叶界为之一振:海南茶产业复苏的日子快到了吗?
“由红变绿”的尴尬
海南产茶历史悠久,五指山的水满茶,清代还被定为贡品。1950年代末,国家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基地。到1993年,海南茶场多达50个,茶园12万亩,其中农垦就有37个茶园。
1970年代,南海茶场建了年产3000吨茶叶的加工厂,“远洋牌”红碎茶还是世界名牌,有“华夏第一早春茶”的美誉。一位姓陈的退休老茶工回忆说,当时红茶很紧俏,产品90%出口,有到美国、法国的,也有到新西兰、前苏联和日本的,为国家创出许多外汇。
后来市场放开,又碰上国际市场红茶价格疲软,生产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国营农场,茶叶生产开始亏损,面积也随之萎缩,目前还不到3万亩,年产量仅3000吨。曾作为经验推广的“胶茶间种”模式,也逐渐显现其局限性。胶树长大后遮蔽了阳光,还与茶叶争抢水分和营养,结果哪个都长不好。橡胶防治白粉病时喷洒的农药,也直接落到茶叶上,影响质量。
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巡视员王东江分析说,海南茶一蹶不振的另一原因,是农垦所占比例高达90%。农垦一向以橡胶为主业,茶产业只是副业。农场沉重的社会负担,加重生产成本,缺乏了市场竞争力,亏损是必然的。另外,茶叶利润过多滞留在流通环节,农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红茶走了下坡路,只有白沙农场另辟蹊径,通过标准化基地和品牌运作,使“白沙绿茶”名声渐起,在市场上打拼出一番天地。现在“白沙绿茶”已成为海南茶叶的代名词。但要闯出大名堂,3000多亩的面积总归还是太小。
统计显示,海南省茶艺馆数量近千家,密度为全国之首。全省年茶叶消费量8000吨,本省仅产3000吨。海南大部分市场,都被外地茶叶占领,这也成为困扰海南茶叶界的一个阴影和心病。
“我到日本茶园参观,心里真不是滋味。论生长条件,他们哪里赶得上我们啊!可人家的管理水平,高出我们几倍十几倍!”王东江说,海南茶产业的现状,与生产条件太不相符了,这叫人感到痛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专家陈宗懋对海南日报记者说,其实海南茶叶的最大优势还是红茶,应该做出更大文章。海南茶叶的“由红变绿”,使本来的优势项目变成弱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