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从经济周期看,是热度降温的一年;从发展方式看,是结构调整的一年;从宏观调控看,是高速增长后“最困难的一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宏观政策的大幅起落后,中国纺织业犹如逆水行舟。
“入行这么多年,从没有遇到像今年这么难的情况。面临国际经济的衰退、国内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能挺过来实属不易。”这是一位纺企老板的年终感慨。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今年都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也开始受到冲击。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年初的“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年末的“保增长、扩内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纺织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其中1/3的企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其余2/3的企业也在逐渐适应不利的环境,为生存而努力。
年初:“双防”为过热经济降温具体政策给企业带来看压力
时至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使得2008年年初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解决2007年国内经济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引发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增大的问题,2008年初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以“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主要调控目标,确立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12字基调并将CPI调控目标设定为4.8%。
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明确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从全局看,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高企的物价水平从今年5月份开始呈现涨幅走低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具体措施给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纺织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企业融资出现空前紧张的局面,出口退税率执行11%的历史最低水平严重挤压出口利润,再加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利率水平提高、《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用工成本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行业产销、投资、效益增速全面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经济增长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行趋势。
在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演变,美元持续贬值,原油价格屡创新高,这都引发了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开始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
“3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7.109,10日已经为7.108。”3月11日,某纺企董事长在参加行业会议时也没有忘记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汇率对于这家85%产品都要出口的色织布企业来说显得异常重要。他忧心忡忡地说:“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公司少收入了3.8亿元。”他的话音未落,当天人民币又创出了汇改以来的第20次新高––7.1029。
据统计,今年1~5月,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汇兑损失约为43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损失约为267亿元,为规模以上企业当期利润总额的62.44%。
要素价格上涨也大幅增加了企业成本。今年1~5月,综合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情况,纺织行业单位产量生产成本至少提高6.2%。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因要素价格上涨约增加生产成本619亿元,相当于当期利润总额的1.5倍。
实际上从2007年底就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对纺织企业的运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潜在的产业放贷政策,纺织企业普遍遭遇贷款难问题,流动资金短缺带来生产和销售双重困境。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的用工成本大为增加。即使在新疆劳动力相对比较充足的省份,企业员工流动也达到30%,有的干了一个月就走人。同样的工资,工人流向了服务业、电子业等劳动强度相对小的行业。
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企业在困境中看到曙光
今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我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折合人民币有效汇率计算,同比仅增长7.24%,较上年同期回落8.0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大幅减缓,同比增长1.72%,较上年同期回落近30个百分点。
纺织业的困难情况引起了政府和中纺协的高度重视。3月初,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带队,六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调研结束后,中纺协调研组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给发改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国务院多位领导做出批示,提出要对纺织行业进行政策扶持。
政府高层也密集调研东南沿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境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
7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时,特意提出要去纺织厂看看。他深入到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生产车间,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共谋破解难题之道。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尽管物价涨幅仍然较高。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不少纺企得知退税率回调的消息后,都很振奋。认为此次政策调整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实在的好处,这说明国家没有放弃纺织行业,对行业的发展仍高度重视。在被阴霾围困已久的背景下,这无疑给予了企业极大信心。
也有不少的企业认为,在大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企业更多地要靠自己努力,不要把希望过多寄托在一两项政策的调整上。
但也有企业表示,面对人民币升值、财务成本上升等因素,仅上调2个百分点显然是不够的。
在整个经济形势出现困难的时候,全行业依然有1/3的企业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即使2/3的微利企业能够坚持住也属不易。面对极具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行业期待政府能有更多的扶持政策出台。
年底:“保增长”成首要任务明确纺织是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渐演变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制造业产销大幅度下滑。尤其是进入8月份以来,纺织原料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按理说这对纺织企业应该有利,但产品价格降的更多,不少企业争先恐后降价销售,市场需求减少,降价成了保市场的不二选择。
“上半年订单还比较稳定,8月份以来订单大幅减少。”不少纺企开始为明年的正常生产担忧。
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8月,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主要代表产品化纤、纱、布、服装等产量呈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一位数增长态势,行业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近10%,出口增幅也下滑了10个百分点。
由于资金链断裂,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大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的现象。中国纺织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显然,保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迫切的任务。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0月27日,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是支柱产业,国家应该给予支持。”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点达到14%。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其中的“准”,目标就是轻纺工业。
11月19日,国务院专门针对轻纺工业的形势,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来之最。
12月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同时,一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商务部和财政部等14部委配合的9大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2011年)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12大行业协会则是规划起草的主要落实和承办单位。
纺织业迎来了多年来少有的集中政策扶持。这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表明国家对于作为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是高度关心和支持的,这对于恢复全行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没想到报表的数字会这么好。”某纺企老总拿到11月企业的报表时竟然有点不相信,当核实的数据确认后,她才感到政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当然,更多的政策措施还有待真正落到实处,内需的启动需要更多的招数,特别是困扰纺企的信贷政策更是企业渴望破解的难题。有的企业还能活得不错,有的企业可能还要咬咬牙。可贵的是,多数企业并没有失去信心。有企业家说得好:“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国家正在出台对纺织业的扶持政策,我们目前最要紧的是强身健体,为下一轮的竞争打好基础。世界需要中国纺织业的强大,这也是中国纺织业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