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纺织服装市场,在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之下,从高峰转向了低谷。然而,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内销市场呈现出稳中走强的趋势。这一难能可贵的事实说明,纺织服装业是永恒产业、朝阳产业,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生意社1月2日讯2008年的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年初的冰雪成灾到5·12汶川大地震的突然来袭,从奥运会的辉煌盛典到抗击国际金融风暴的重拳出击,留下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历史记忆。2008年的纺织服装行业同样经历了太大的变化:从步入新世纪以来连续8年的快速发展到全面进入行业景气低谷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最为严峻的考验。
外销市场需求变脸
变化从外销市场开始,行业困难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由于劳动力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共同作用,纺织、服装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首当其冲,陷入了“两难”境地:面对出口订单,不接等死;接了亏死。这种情况在2008年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团赴各地产业集群调研时已经非常突出,企业迫切需要政策支持,解决融资难和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呼声十分强烈。
如果说,2008年上半年出口企业困难主要是由于各项政策集中出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超出企业自身承受能力而引发的,那么到了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三季度以后,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蔓延和加剧,出口企业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集中表现为外销市场需求的缩减。秋季广交会客流和订单的大幅减少,预示了外销市场的不景气。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691.09亿美元,同比增长7.8%,与2007年同比增幅减少了12个百分点,呈现出加速放缓迹象。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速为18.1%,上升2.8个百分点。服装出口增速只有3.1%,大幅回落达19.1个百分点。11月单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与前几个月相比仍处于低迷状态。
与此同时,各种渠道不断传来珠三角、长三角出口企业关、停甚至倒闭的负面消息,尽管其中有些报道言过其实,尽管这些企业关、停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际买家购买力减弱,外销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内销市场平稳走强
在外销受阻的情况下,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转战内销市场,展开一场内销保卫战。时至年终,效果如何呢?
我们首先看到,2008年1~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达21303.24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76.50%,产销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这至少说明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外界传说的“大起大落”、“大规模关停”,同时说明内需拉动行业经济的作用日趋走强。
再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年初以来,衣着类消费品增幅除10月份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各月均高于社会消费品平均增幅。2008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8%,其中纺织、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4%,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
并且,这样的增速是在衣着类消费品价格下降1.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的,说明纺织服装销售总额的增长对“量”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也说明内需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还有国内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数据:2008年11月,服装类销售增长15.74%,增速高于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总额增速6.85个百分点,说明纺织品服装在城市市场的销售也是稳步增长的。
上述分析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发布的首份市场监测季报中也得到证实。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9月底,监测范围内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总交易额达到1005.6亿元,比前两季度平均交易额增长了6.34%。增长幅度较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面料和辅料类市场交易额在第三季度上升也很快,东部地区的部分市场第三季度的交易额出现了下滑趋势,主要是外贸主导型市场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采购量明显下降。
综合上述,我们看到:在全球金融海啸、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是稳定的,消费是逐步上升的。这一难能可贵的事实说明,纺织服装业是永恒产业、朝阳产业,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渠道力量不可忽视
回眸2008年的纺织服装市场,我们看到渠道的力量是巨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为内销市场的主要载体,在行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了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专业市场积极参与到产业和产品创新中来。如在刚刚召开的200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上海世贸商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等市场,他们发挥市场平台和渠道优势,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通过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活动,最大限度地缩减了采购成本,促进新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纺织“研、产、销”一体化商圈大平台,为推进纺织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大环境困难的情况下,各地专业市场主动出击,举办各种节(服装节)、会(交易会)活动,以商会友,以会促贸,以展促销,十分活跃。如柯桥的纺织博览会,由过去的每年一届改为春秋两届,并升格为国家级展会,2008年10月份举办的秋博会成交额近40亿元,比上届增长2.13%,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如江苏常熟、浙江濮院、广东大朗、广东流花、广东开平、湖南株洲、北京大红门等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主办的服装节都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扩大了专业市场的影响力,使渠道更加顺畅,对内销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专业市场自身的管理、服务不断加强,稳定了商户,吸引了客流。如广东白马服装市场、成都九龙购物广场、上海新七浦市场、沈阳五爱市场、北京天雅大厦、北京秀水街等都以精准的定位、精细的服务做出了市场特色,成为服装财富的聚集地,服装品牌的孵化地。其中广东白马服装市场更以“品牌输出”而享誉全国,创造了专业市场的“白马模式”。在这些市场里,每天都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金融危机正在蔓延。
另外,2008年常熟市外贸内销中心、杭州四季汇家纺广场、深圳华南城二期等一批新市场开张试业,也使专业市场的平台更加广阔。
品牌战略深入人心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促进纺织产业升级是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在积极倡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也是金融危机背景下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内销市场稳中有增的深层原因。
以江苏盛泽为例,虽然纺织行业进入低谷期,但是从2007年11月开始发布的,代表盛泽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50家丝绸化纤织造企业的“50指数”却逆市飘红,走出相反行情。中国东方丝绸市场通过对“盛泽50指数”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已走在行业前面,具体表现为这些企业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品开发率高达84%;产品档次高,附加值高,差异化竞争特点明显;50家大企业全面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内销比例高达90%;在人民币升值、贸易限制、出口退税下调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企业生产正常、开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充分说明优质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代表了行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在深入专业市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科技与品牌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所认同。很多市场的经营者告诉我们,面对金融海啸,真正挺得住的是品牌企业、品牌商户;最感困难的是那些产品没特色,平时就表现平平的的企业和商户。面对危机的到来,市场中有实力的商户主动拓市场,搞“秀”场,推品牌,千方百计扩大影响力。过去,很多商户只顾做生意,不注重学习,现在他们主动参加市场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非常关心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了。采访中,当我们问到金融危机对市场有无影响时,一些商户抢着回答说:“那要看你的产品了,东西好就不愁卖,东西不好肯定赔钱。”“现在客户挑剔得很,别说金融危机了,没有危机时,产品不好照样赔钱。”可见,品牌战略正在深入人心。
政策提振市场信心
在北京秀水街市场采访,那里的管理者向我们介绍说,尽管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但秀水街市场一直延续着奥运会以来的火爆,前来购物的不同肤色的老外们对这里很有感情,他们说“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华尔街损失秀水街补。”对我们提振市场信心加油鼓劲。
物美价廉,正是对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优势的概括。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纺织服装生产大国,拥有一支数量超过200万人的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技术设备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加工质量上乘,价格相对低廉,对老外是有吸引力的。金融危机下,奢侈品消费减少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更有竞争力。
市场无情亦有情,“外销损失内销补”。面对全球金融海啸,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自救,我国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些措施将直接刺激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的增长。最近出台的促进轻纺行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中明确提出,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业的出口退税率等更是直接惠及企业。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关于“纺织行业是支柱产业,要大力支持纺织行业的发展“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行业战胜困难的信心。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到位,纺织行业的运行环境将得到改善,市场拓展力度也将进一步增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