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众多企业勇于同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合资合作,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企业……而(我们)本土企业让人兼并或者重组简直就如‘洪水猛兽’。不是吗,苏玻让联想收购就曾遭来一片议论。其实,苏玻这两年在国内行情持续走低、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不是联想这个强大的后盾,很可能就此‘崩盘破产’。”
2007年4月,这篇名为《“兄弟”间的差距》的博文,在网上宿迁“政务之声”博客上引发关注。博文认为,宿迁与山东菏泽、日照的差距主要在思想解放程度上。被博文的作者、市经贸委主任郑亚军称为“苏玻”的,本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草根企业。如今,这家企业已经以“中国玻璃”为名在香港上市。历经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和市场经济的沧桑,苏玻联姻联想,轩然大波已成波澜不惊。
“玻璃城”的困惑
“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这是1958年宿迁县委定下的战略目标。在以后宿迁的发展中,这十三个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当中,首当其冲便是“玻璃城”。
早在1904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许鼎霖来宿创办耀徐玻璃公司,使宿迁成为中国玻璃工业的发源地。虽然该厂兴极一时,却无奈生不逢时,外受洋人之挟制,内受军阀混战之影响,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不几年便告破产。
宿迁人“玻璃城”的梦想,始圆于1958年江苏玻璃厂(苏玻)成立。1961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工业大下马,保证重点建设,苏玻停建。1965年,工人刘庆才分别写信给中央和省委,要求批准苏玻复建,均得复函。1968年,苏玻正式建成投产,至11月21日生产出第一片完整玻璃。以后,宿迁大小玻璃企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勃发。到1994年,苏玻上马江苏省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因为一厂,而确定一城的产业定位;因为一厂,而奠定一省玻璃产业的基础,苏玻没有理由不为之骄傲。计划经济时代的苏玻,辉煌自不待言。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玻璃城”开始困惑。1997年,国内玻璃行业市场疲软,苏玻资不抵债,企业陷入危机,面临倒闭的危险。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国回忆说:“苏玻生产的平板玻璃属于建材产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当时,企业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陷入财务困境和体制瓶颈,加之自身管理混乱,不可避免地滑入泥沼。”
跌宕起伏的过山车
1997年,市委派出周诚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企业迅速适应市场。
此时,苏玻的体制困境,非改革而不能突破。1998年,在苏玻成立40周年之际,江苏玻璃厂改制成立江苏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苏玻集团)。2000年,江苏玻璃集团争取到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债转股企业资格,公司摆脱了沉重的债务压力,为以后寻求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苏玻集团分别债转股所欠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两笔债务,而宿迁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保留了余下股权63.35%。
2000年,国内玻璃行业迎来了短暂的“幸福”。由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玻璃行业在连续4年亏损的基础上实现盈利。很快,又一轮盲目的重复建设接踵而至。据《市场报》报道,2001年一年全国就有15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82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投入运行,造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到2002年,库存增加、价格下滑、效益滑坡、亏损面加大……玻璃行业像是坐上了一列跌宕起伏的过山车。
此时的苏玻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该何去何从?2001年12月23日,苏玻集团联合华融、信达、浙大及七名自然人(包括苏玻集团管理层)以发起形式注册成立江苏苏华达信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华达)筹备上市。苏玻集团将玻璃制造等核心业务从苏玻集团剥离而注入苏华达,从而成为苏华达的控股股东。
2002年8月,苏华达投资1.6亿元兴建的第二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苏华达凭此取得了相对的规模优势,却远未达到行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因此,生存与发展仍是考验苏华达的重要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惟有借助资本之手。
解放思想牵手联想
因为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常规思维下苏华达和联想本是难以联系在一起的。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大产权改革”,工业企业改革首当其冲。解放思想,“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通过寻求外部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是苏华达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而此时,国内知名企业联想控股也正在寻找投资机会。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称:“2002年开十六大,我参加全国人大代表讨论,当时中央对国有企业改制提得非常响亮、明确,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时机,在这个触动之下开始考虑进入。”经省经贸委牵线,前身为联想控股投资事业部的弘毅投资与苏华达开始牵手。经过近两年的接触谈判,首度涉足传统行业投资的联想于2004年与苏华达成功“联姻”。
与此同时,苏华达抓住了2004年难得的市场机遇,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良好的业绩,借助联想控股的强大实力,以苏华达公司为主体的“中国玻璃”(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终于在2005年6月23日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成为我市首家上市企业。“中国玻璃”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近两亿港元,标志着苏玻企业发展新的里程碑。由于有了资金优势,公司投资2.3亿元新建了第三条熔化量为600吨/天在线镀膜浮法玻璃生产线,并于2005年10月1日顺利点火、投产。当年,弘毅又为“中国玻璃”寻找到国际玻璃行业的领先者皮尔金顿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技术、管理和国际销售体系方面为“中国玻璃”提供帮助。
企业改制,苏华达迎来的不仅有鲜花和掌声,而且要面对着诸多质疑和责难。回顾以往,吕国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如果没有与联想携手,苏玻可能早已在破产边缘。‘中国玻璃’的成功上市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有联想控股、世界玻璃巨商皮尔金顿强大的股东背景。‘中国玻璃’通过收购兼并,2005年底拥有11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运行,成为国内最大的平板玻璃制造商。在改制前,我们的产品种类仅为白玻及颜色玻璃,而现在公司的产品种类扩大到镀膜玻璃及附加值更高的低辐射玻璃。目前,我们正努力把‘中国玻璃’建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平板玻璃制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