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万尾长江鱼种被放流入江
中新浙江网11月26日电 长江口建立的人工牡蛎礁每天为上海处理2万吨污水,正在建设的青草沙有望形成本市首个“水生动物保护区”。
昨日,记者从2008年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试验性增殖放流活动上了解到,经过这几年的生态修复,长江口内黄颡鱼等水生生物资源量已有增加,但总体恢复效果仍不明显。明年起,本市将在长江口水生生态修复中投入更多资金。
昨天上午,39万尾长江鱼种被放流入长江,其中包括30万尾花白鲢、1万尾花(鱼骨)、3万尾黄颡鱼、3万尾翘嘴红鲌和2万尾暗纹东方鲀。自2001年以来,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已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5项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放流活动。此次增殖放流旨在增加长江口区重要经济鱼类和保护动物的数量。“在修复工程的放流活动中,我们曾经连续多年在长江口投放底栖生物,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长达147公里,面积约达260平方公顷的人工牡蛎礁,成为了鱼儿的乐园。”东海水产研究所教授陈亚瞿介绍说,这个人工牡蛎礁位于航道工程中已建成的南北导堤上,也是国内首个人工牡蛎礁。目前,这个人工牡蛎礁上的巨牡蛎总量已达到7100亿个,共228万吨。作为滤食性动物,牡蛎能大量去除河口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物,并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根据测算,该人工牡蛎礁去除营养盐和重金属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价值约为317万元/年,等同于净化污水731万吨/年,相当于在长江口建造了一个日处理能力约为2万吨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
青草沙水库、长江隧桥等多个工程负责单位将为工程建造缴纳“环境生态补偿款”,这笔费用将作长江口水生生态修复之用。
目前,本市水产部门正计划在青草沙水库建造一个类似于水生动物保护区的重要鱼类保种场,科研人员将研究被圈围在水库中野生鱼类的种群,并着手对其中的群落进行调整,使该“保护区”内的生态达到平衡,同时这些野生鱼类所繁育的下一代,也将被放入长江,以改善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