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现场采集数据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助阵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鼠标一点,文物点的地图就可被放大或者缩小,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中心点或相关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数据就可清晰显示……作为项目参与者,郑佳佳演示着正在研发中的《基于GIS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完成后,还能实现三维场景漫游:对于地下墓穴、宫殿、建筑群等,可以建立它们的虚拟场景,观众可以在内部进行虚拟浏览。”她说。
《基于GIS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已被安徽省滁州市科技局批准立项为2008滁州市重大科技项目。之所以能有“如此待遇”,用该项目的主负责人——安徽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郑平建的话来说,是“托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福”。
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是普查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安徽省滁州市于今年3月起进入实地调查阶段,虽有统一发放的GPS、1∶100万电子地图等,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因软件中的“类别”项不能进行多项选择,若一个遗址既当用商周时的聚落址标示,又当用南北朝的古城址标示时,却因不能同时选择,而只能在做文档时,将一个文物点拆成两个点,造成了文物点数字统计上的混乱。“针对此,我们文管所和安徽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合作开展《基于GIS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研究,今年8月,滁州市已开始使用GIS技术采集野外数据,同时该项目软件也在开发试制中。”滁州市文管所有关负责人说。
“为提高此次普查的科技含量,安徽省巢湖市普查队还与国家遥感考古安徽工作站合作,开展遥感技术应用于文物普查的试点,并采用小型遥控飞机拍摄影像。”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虹说。
将高科技运用于本次文物普查的,并不仅仅是安徽省,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表示,与前两次文物普查相比,第三次文物普查在保证质量方面除了制定标准、加强督导检查等传统方法外,还有一个新特点,即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比如在这次普查中使用了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同时,此次普查还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单霁翔表示,此次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目的不是为了“探险”和“猎奇”,更不能威胁到普查队员的生命安全。卫星遥感、航空拍摄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普查提供了徒步踏查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