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3日,第三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评选在北京华侨大厦隆重揭晓。刘国兰,一位来自塞北巴林草原的巾帼女杰,以其精妙绝伦的微雕艺术征服了所有评委,在主要来自江南的全部30位大师中,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荣膺金榜,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女性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手捧烫金的大师证书,刘国兰的眼睛湿润了。这里面蕴含着她对雕艺事业20年的执着追求,20年的生命放歌,20年的无悔选择。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961年,刘国兰出生于林西县五十家子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就把木棍烧成炭在石板上画。14岁那年,她的一幅小画上了班里的墙报,美术老师看后拍着她的肩膀说:“坚持画吧,你很有发展前途。”老师的一句话,更坚定了她学画的信念,甚至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从此,她学画更加刻苦,到高中毕业时,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已是学校里小有名气的“画家”了。她憧憬着继续深造,争取当一名真正的书画家。
然而命运多舛,贫寒的家境让她不得不含泪割舍大学之梦,回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她的“画家”梦并没有破灭,她用土坯在屋里搭起了“画案”,墙上贴满了励志名言和学习计划。白天,她躬耕陇亩,汗洒田野,夜晚,她靠一盏廉价的柴油灯,不停地写呀、画呀,油烟熏黑了她的鼻孔,寒冷的冬夜冻肿了她的双手,但她从没想过放弃。
1981年,当地教育部门了解到她扎实的美术和文学功底后,破格聘用她担任当地初中的美术和语文教师。这使她如鱼得水,教学之余,她对书画的钻研更加痴迷。时光转眼到了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一次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一天她到巴林草原会友,第一次见到了由南方雕艺师雕琢的巴林石工艺品,巴林石那温润华贵的品质,还有雕在石头上那惟妙惟肖的山水虫鸟,深深吸引了她,她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把自己的书画也刻在这精美的石头上。她打听到巴林右旗美术公司正在招收雕刻工,便毅然离开了相伴6年的学校,离开了故土,报名当上了一名雕刻工,从此,她便与巴林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从学徒工做起,虚心向师傅求教,潜心钻研雕刻技艺,功力日渐深厚,并形成了自己以清丽见长的风格。
凭借自身实力,刘国兰打破传统樊篱,创造性地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国画立体地再现于巴林美石上,广受藏家喜爱。这期间,她还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和书法两轮6年的课程,拿下了两个大专文凭,成为公司寥寥可数的女雕艺师。 方寸之间 雕琢人生
1994年,刘国兰的从艺道路再一次出现新的转折,并使她的雕艺事业跨上了更高的层次。这一年,她随团参加日本兰亭笔会,到会的中国著名金石微雕大师朱云青先生对她的石画赞赏有加,一番求教切磋,早就崇拜朱老先生雕艺的刘国兰不失时机地鞠躬拜师,朱老先生欣然允诺。朱云青先生是我国金石微雕创始人吴南愚的第三代传人,擅长在石、象牙、金银上微雕,艺术成就名扬海外,当年,江泽民总书记曾亲自为他题词。能成为他的弟子,刘国兰既感到自豪,也感受到了压力。
刘国兰拜师后,开始如痴如醉地潜心于这门独特的艺术之中。每天,她凝神静气,在刀与石的碰撞中奔涌思绪,放飞梦想。老师寄来的字帖她练了一遍又一遍,并广泛涉猎王羲之、赵孟頫等古代名家字体,博采众家之长。在老师的点拨下,她的字越写越精,越刻越小,微雕技艺飞长。
为了得到老师的真传,2001年,刘国兰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只身南下苏州登门学艺。整整一个冬季,刘国兰都是在朱老先生家度过的。在这里,她不仅可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亲眼目睹老师的绝活,细心揣摩领悟其中的玄机奥秘,而且也被朱大师的高尚情操和一家人与人为善的人品深深地感动着。几个月中,她得到了大师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也领悟了从艺与做人的真谛。当她含泪告别表达谢意时,70多岁的师母握着她的手说,“你最好的报答就是把师傅的微雕艺术在巴林石之乡传下去。”
苏州学艺归来,刘国兰从雕艺理念到微雕技艺都有了质的飞跃,她的刀法更加纯熟,字体更加飘逸,文化底蕴和审美意境也更加深厚。她独树一帜,巧妙地运用巴林石自身纹理,将微雕艺术和巴林石鉴赏艺术融为一体。她可以把诗词微雕创意为飞奔的骏马,可以把一方红印幻化为一朵出水芙蓉。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使她的作品频频入展并捧回各种奖项。
2005年,在内蒙古第一届雕刻大师作品展评奖中,刘国兰的微雕作品《四君子》一举摘金。这是一组四方连体章,上面血草红如烈焰,恰似红运当头,下面松竹梅兰清新淡雅,中间则是洋洋1200余字的名篇《前赤壁赋》和《前出师表》,借助于高倍放大镜,人们看到几百上千字的古诗文盘踞于方寸之间,其整齐的结构中,字迹疏密有致,洒脱飘逸,令人拍案叫绝。2007年,在由中国宝玉石协会和国家轻工总会举办的中国四大名石展上,刘国兰的作品再次引起轰动,但见名为《唐诗三百首》的30方巴林组章印石如波涛涌动,晶莹细润,点点细墨跃动于纤末毫厘之中。316首诗、洋洋洒洒2万余字的鸿篇巨制竟微缩于方寸之中,而且字字酣畅淋漓,行行如行云流水,放大起来就是一幅难得的墨宝。让人们不得不惊叹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奇与魅力,也让人们对这位来自塞外草原的女子刮目相看。刘国兰说,她的这套作品凝结着她几个月的心血,每次雕起来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意境,就忘记了时间,每天睡五六个小时已成常事。她说微雕讲求手到眼到意到,必须全神贯注,稍不留神,刻错一个字,就会前功尽弃,整个印章也就废了。可想而知,2万多字一气呵成,得需要多么大的定力支撑啊。辛勤的耕耘必然会带来金色的收获,她的这套作品也征服了评委,摘获了金奖。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巴林右旗视察时,专门观赏了刘国兰的微雕作品,并鼓励她,“要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把金石微雕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刘国兰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近年来,她的作品已获得国家和省区各类工艺大奖20余项,许多作品漂洋过海,远销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她本人先后被中国书画艺术协会、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先后当选为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赤峰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2005年被授予自治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今年是刘国兰的艺术丰收年,在她荣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同时,她的微雕作品《唐宋八大家名篇》入展北京国际珠宝展览会,并捧获由中国宝玉石协会评出的“天工奖”。她的艺术成就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被当地媒体誉为“草原微雕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