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1日,从温县又传来喜讯:县里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赵堡村50亩小麦超高产攻关田,经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测产,亩产高达728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
“没陵没山一马平川”的温县,土肥水美,非常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温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以超高产创建为重点,积极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走上了一条高产、优质、高效之路。近年来,温县在实施“粮丰工程”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温县水资源匮乏,全县地下水年人均可采量不足200立方米,遇到干旱季节,全县一半以上的机井出水量不足。实施“粮丰工程”以来,该县大兴水利,引黄工程、引沁灌区改造、青风岭补源、节水灌溉多措并举。5年来,发展低压节水灌溉面积12.3万亩,新打机井1330眼。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30.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每年可节水2100万立方米。县水利局局长刘金智说:“5年全县在补水、节水两大板块投资达9600万元,仅县财政投资就达3800万元。没有水利条件的改善,就没有"粮丰工程"。”
为了给“粮丰工程”提供强力支撑,县农机部门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全县小麦生产过程的耕、耙、播、收等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玉米种植实现了机播,玉米收获机械化也有了重大突破。
为了给“粮丰工程”营造“小气候”,温县自2000年以来投资8900万元,在黄河滩区营造工业原料林16.5万亩,使温县的森林覆盖率由9.8%提高到26.1%。昔日飞沙走石的黄河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洲和良田,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防止干热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县财政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近5年,温县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高达17866万元。这对财政收入不多的温县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这个侧面不难看出温县县委、县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温县粮食年年高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温县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为粮食高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温县按照精准农业要求,大力推广粮食生产标准化是温县高产创建活动的又一大亮点。2004年,温县被确定为国家粮丰科技工程河南课题核心示范县后,把打造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田、万亩丰产示范区为主攻方向,推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领导、技术人员联系示范田等。该县还对每一种类型的高产、超高产攻关田和示范方都制定了精细的生产标准,推广统一品种;精量机播、足墒下种;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土壤药剂处理;测土配方分层分期施肥;先期植保、保健栽培等6项主推技术。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科技水平,温县对农民进行小麦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7.89万人次;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基层干部、重点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13285人次;编印发放“亩产小麦600公斤标准化栽培技术明白卡”10万份,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温县粮食连年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温县15亩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17.2公斤,创全国冬麦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04年至2006年,温县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核心、示范、辐射区累计达97.4万亩,增产粮食94056.9吨,相当于新增耕地9.3万亩,农民直接增收1.25亿元。去年,50亩超高产攻关田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目标。今年,温县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602公斤,2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89.8公斤,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20万亩示范区小麦单产560公斤的产量指标,比“十五”期间10万亩示范区每亩增产56.5公斤,比项目区外小麦每亩增产102.8公斤,20万亩示范小麦共增加效益3084万元。今年温县“小麦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再传捷报:祥云镇2.68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亩产达到607公斤,创全国同面积单产之最。
“优质种子”获高产纪录
小麦丰产靠种子。温县原农科所所长张宝华身有感触地说:“温县小麦单产从400公斤到500公斤到再创吨粮,靠的就是温麦系列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温县县委书记董安民说,大力培育小麦新品种,走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之路,把小麦高产优势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势,是温县的必然选择。上世纪80年代初,温县就是全国小麦高产县,但是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为了实现小麦产量新突破,1981年,温县农科所承担了培育小麦新品种的重任,科技人员王焕英历经七八年的苦心研究,适种范围广的小麦杂交优良品种“温2540”终于诞生了。这一成果创下了亩产620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被河南省审定为“豫麦25”,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温县确定了打造全国小麦种子基地的发展方略,力争用七八年时间,使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实现从“全国商品粮基地”向“全国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的战略转型。
温县是农业大县,财政并不富裕,但县里在发展种子产业上舍得花钱。近年来,该县投资800多万元为科研部门购置了先进仪器,设立了小麦新品种培育和审定工作专项资金。几年来,温县建立了10多个从事种子研究的科研机构,聘请和培养了大批小麦种子繁育科研人员。如今,全县从事种子产业的科技人员多达250多人。“豫麦25”、“豫麦58”等9个国审、省审小麦新品种,以高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强为特点的新品种在温县大面积推广后,在保障温县小麦高产稳产,促农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安种业”是一个集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为一体的“公司+基地+农户”型的小麦种业公司。公司董事长吕平安对记者说:“公司是全省首家以行政村完整区域面积连片成方规模繁育小麦新品种的单位,现有种子繁育面积4.083万亩,通过实行统一布局、集中连片、一村一品、统一去杂、统一回收、全程服务,年生产优质原种、原原种在2000万公斤以上。”
“平安种业”培育的“豫麦49”,自1997年大面积推广后,使我国黄淮海冬麦区高产灌区的小麦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在温县、偃师等地创造了连续两年万亩连片平均单产超600公斤的新纪录。“豫麦49—198”作为国家粮丰工程项目河南课题的首选主导品种,继2006年首创全国三大主产冬麦区最高单产717.2公斤的纪录后,去年和今年连续实现50亩连片单产700公斤的好成绩。这个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的新品种,在河南和周边省份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目前像“平安种业”这样的种业公司在温县就有3个,中等规模的种业公司有5家。在种业龙头的带动下,温县已经形成了一个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的小麦种子产业化格局,种子繁育面积达到16万多亩,占到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全县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连续5年达到100%。
种子产业的发展给温县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如今,全县有50%以上的耕地生产小麦种子,半数以上的农户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去年,“平安种业”旗下的种子科技示范户达到2261户,繁种农户每年每亩可增收120元。如今,温县农科所等种业公司采取低价供种、加价回收的办法,常年与100个小麦种子繁育专业村的近4万个农户签订了小麦种子繁育合同,使当地农户年均增收在千万元以上。
温县从1998年发展种子产业,一路走到今天,培育出高产、超高产“温麦系列”优良品种,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和种子产量连年大幅攀升,成功地实现从“全国商品粮基地”向“全国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