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去年底就已经开始大量积货了。”9月,从国内众多的山寨机制造商中走出来的小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不得不承认,那段投资回报率在300%,占山为王,一个老板两个美编一个销售就开始拉拴抢粮的肆意妄为的日子,现在已一去不返。
与低调入市不同的是,山寨机此次的撤退则显得隆重许多,从业内政策的压制再到各路舆论尖锐的批评,“真有种老鼠过街的感觉”。
第二轮消费青黄不接
事实上,曾经风光一时的“山寨机”产业,在成功“伤害”并抢占了外资以及国产手机品牌的部分领地后,很快便开始了“自残”历程。由于大量山寨机厂商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山寨机”产业的真实状况是:供应过剩、渠道库存积压严重加上抛货不断,单机利润已经由最初的数百元人民币,降至2007年的百元左右及到目前的几十元到几元不等,甚至不少山寨机还亏损出货。
小王仍然记得2007年底在一次“山寨首领”聚会的时候大家的表情,“每个人都在为出货着急,多少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卖出去,哪怕拿麻袋称重量都可以”。
一位“山寨机”老板估计说,2008年赚钱的“山寨机”厂商不到1/3,另外1/3是持平,还有1/3是亏损的,而2007年赚钱的“山寨机”厂商比例超过1/2,2006年则几乎人人赚钱。“其实从去年开始,山寨机已经开始走向了没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标客户的饱和。”在小王看来,曾经红火的一个行业早已夕阳化,价格便宜、功能全、模仿能力强是山寨机的最大优点,能接受这些特色的消费群体大都是收入低端的人群,“但也正因为消费能力低的原因,他们换手机的周期就要很长”。正是这个原因,山寨机老板们的第一轮消费群已经迅速饱和,然而第二轮还没有接上,此间的时间成本足以消耗掉他们的利润空间。
在业内,“跑路”成为2008年的“山寨机”产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即使是2007年最成功的“山寨机”厂商,也有想跑路的嫌疑。在2008年以前,低成本和强调现金流一直是山寨机老板们的经营策略。春节过后,一切都变了。一家非常知名的“山寨机”厂商,甚至开始了正规厂商的策略:大量铺货和大打广告。联想投资一位分析师表示,他们今年出货没有去年好,还这么狂烧钱,好像有点玄机。这种举动,既可以解读为希望通过树立品牌做强,也可以解读为其想迅速进一步做大销售额,以便上市套现“跑路”。
3G:压垮山寨机最后一根稻草
对山寨机来说,更为致命的是整个行业的变革。“3G时代的到来也就是山寨走向没落的开始。”对于目前的大环境,山寨们并不否认。今年上半年手机行业状态低迷,很大程度上与运营商重组密切相关。但随着运营商重组的尘埃落定,手机产业将走上正规发展轨道。而运营商重组对手机产业链的影响将开始显露出来。
运营商的重组无疑将加大自身在手机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对渠道的影响力将更加深远。“运营商主导手机销售渠道将是一种大势所趋,运营商重组将大大加速中国手机市场由运营商来唱主角的发展道路。”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任伟光对此表示,在未来一年半到两年内,运营商在我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将从20%上升到50%。在他看来,山寨机的生存环境正逐步变得险峻。
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大。“运营商绝对不会选择一个没有品牌和技术实力的‘山寨机’企业作为自己的供应商。”任伟光表示,目前一些已经初具规模的“山寨机”企业,如果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在两年内走上主打品牌和技术的道路,如果错过了这个“漂白”的机会,两年后将不可能再有机会了。“要么正大光明地活着,要么永远地见光死。”一位山寨机老板对记者说,就像股票割肉一样,现在是出来的时候了。
冷暖谁之过
事实上,在山寨机鲸吞市场的同时,山寨机在手机市场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它们惊人的复制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之下造成的对知识产权以及正当行业竞争规则的漠视,尤其严重。但冷静分析,将之完全怪责于山寨机制造者本身,显然并不明智。
市场的需求,以及相对滞后的行业准则,是硬币的另一面。
许多山寨公司将其存在归咎于行政垄断、单方定价的入网检测制度。对那些以快速推出新机型为核心竞争力的山寨公司而言,检测费用姑且不论,单是4-6个月的检测周期,就足以要了它们的命。另一个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1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要求。当技术进步已将手机制造从一个高科技行业变成一个以组装为主的快速消费品行业时,这些准入资格仍在原地踏步。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了市场,山寨机也必定如近期表现一般,自然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