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营销模式改革,公司全面改组以削减成本后,戴尔开始在研发和制造两端动刀。戴尔专注直销,依靠朴素的商业理念和强大的执行力重塑了PC产业,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毛利润率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20年后,戴尔的弱项成了兵家必争的主战场。戴尔工厂的关闭也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几天前北京中山公园戴尔新Latitude商用系列笔记本发布会上,记者们惊奇地见到了墨黑色、皇家红色、天蓝色甚至粉色的戴尔商用笔记本,可更换上盖,膜内漾印。这类设计对于像SONY、华硕、富士通这样的消费类笔记本厂商来说,这实在不算大新闻,可在戴尔的LOGO下,这些彩色笔记本就显得意味深长。
“中规中矩”、“老成持重”……这是戴尔此前留给用户的“最深刻印象”。对于戴尔电脑外观设计,大部分用户都会认为“没有特点,就是戴尔最大的特点”。尽管机器外形乏善可陈,但这家PC厂商非常符合企业采购部门的心愿,因为其一向按订单制,能跟踪英特尔、微软的最新技术,价格又最具竞争力,在商用笔记本市场戴尔一直拥有王者地位。
在PC业全面进入消费笔记本时代,消费者倾向开始影响商业采购。产品设计、创新功能以及广泛的销售渠道都比降价重要,一场新的战争正在开打。ThinkPadX300与苹果MacBookAir年初打响的“完美”笔记本之争让人记忆犹新,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从大信封中抽出薄薄的MacBookAir,让全球苹果粉丝为之疯狂;ThinkPadX300比半支铅笔更薄,比一叠报纸更轻……这不仅是一场商战,更是双方捍卫顶级厂商声誉的武器。
当惠普公司以消费者为重心的个人电脑集团创下5.87亿美元经营利润的纪录时,戴尔消费类个人电脑业务甚至已基本瘫痪。
戴尔的弱项成了兵家必争的主战场,戴尔的强项———薄利多销的直销模式正在经历转型阵痛。
一个苹果值四个戴尔?
“戴尔卖出的电脑数量虽然更多,但苹果公司在每台售出电脑上赚到的利润更大。”在华尔街看来,一个苹果的价值已经是四个戴尔的价值,苹果公司的市值已相当于四个戴尔,戴尔的净资产为172亿美元,乔布斯的净资产则小得多,约有57亿美元。可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为15.13%,营业利润率为19.28%,戴尔的净利润率为4.82%,营业利润率只有5.91%,
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闵毅达把新Latitude商用系列的发布看做是戴尔新征程的第一步。据了解,在戴尔总部,戴尔公司正在绞尽脑汁挖掘设计人才,全力以赴推出新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设计。“戴尔终于开始仿效苹果公司,注重产品设计了。”
Latitude系列笔记本是戴尔公司的经典机型,历史上,这款笔记本电脑的核心设计每4到5年才升级一次,因此每次升级产品的推出就显得格外重要。
商用笔记本“伪命题”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除了外形的变化,新的Latitude系列笔记本还带来了不少惊喜:比如名为DellLatitudeOn的基于Linux的可选低能耗模式,该模式在两秒钟内即能启用;若只进行访问网页、收发电子邮件、查看电子邮件附件等基本操作,在该模式下电池提供的电量可供使用一天多;还有一种紧钳设计,拧松一颗螺丝即可打开这个盖,随后便可对所有关键部件进行快速维修……这些新玩意,从商用出发,但又很酷。
家用产品应该时尚些,办公用品应该低调点,不管是家具还是PC机,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设计思维。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台式机时代,消费类用户求“变”,商用类客户就是求“稳”,商用和家用市场有着严格的分水岭。
随着PC主战场从台式机向笔记本转移,不仅带来了市场的重新洗牌,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变迁。PC业性价比时代终结,设计时代来临。
出售工厂削减成本
除了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外,戴尔开始在制造端动手术。据路透社报道,戴尔将在未来18个月内出售全球范围内的电脑工厂,以降低成本并提高获利能力。
今年4月,戴尔关闭了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一家台式电脑制造厂。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戴尔已经与亚洲代工制造商洽谈出售事宜。日前,市场传出最有可能接盘的是鸿海集团的郭台铭。对这些传言戴尔和鸿海均表示“没有确切消息”。
卖掉制造工厂,反映出戴尔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提高赢利能力的压力。在8月28日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显示,由于产品售价下跌,戴尔的季度利润同比猛降了17%.戴尔同时还警告称,公司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率可能会不太稳定。戴尔在其它技术厂商纷纷取得良好收益的时候发布如此令人失望的财报,导致投资者纷纷抛售戴尔股票,该股股价下挫了18%以上。
自去年年初以来,戴尔公司一直试图削减开支,计划裁员8300人,节省30亿美元的成本,在戴尔的削减成本计划里,戴尔制造部门很有可能成为裁员的“重灾区”。尤其是当笔记本成为市场的主流之后,企业利用自己的工厂生产笔记本已经不是成本最小的方式了。
众所周知,戴尔曾经是PC行业精益制造及按订单生产的标志性公司。卖掉自己的PC工厂,也说明戴尔一直坚持的“自主生产”的策略将发生转变。
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曾经风靡全球,当用户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确定订单后,戴尔的工厂会将配件组装成用户所需的电脑,并在数小时内安装好软件递送给用户。这种模式减少了库存,并让戴尔现金流实现了最大化。
不过当市场出现变化后,戴尔的这种模式优越性荡然无存,反而成了拖累戴尔的累赘。
目前,笔记本是电脑行业的增长动力,其装配属于复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戴尔的竞争对手惠普多年前就将笔记本生产交由外包厂商。由于外包厂商更专注于如何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因此生产电脑的成本更低。而戴尔还必须同时平衡市场以及其他业务,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加上在美国和欧洲,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工厂利润受到挤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工厂存在的必要性越来越小。
戴尔的新模式是采用PC业常用的ODM合作伙伴(具有研发、设计以及制造等服务能力的高规格代工工厂)合作的方式,来保证产品的竞争力。对于这种模式戴尔并不陌生,戴尔目前的许多笔记本产品都是先由亚洲的合同外包厂商部分组装后,然后将半成品运到戴尔自己的工厂中完成装配。由于每台电脑都要通过两个工厂,无论是时间还是成本都很难令人满意。早在2005年,惠普就将其在澳大利亚租借的PC工厂转让给了富士康,苹果的许多电脑也是由其亚洲外包厂商的工厂直接发货给用户。
旁边报道
商用和台式电脑不在舞台中央
戴尔出售旗下工厂,被华尔街认为代表着一个时间的终结———代表着商用和台式电脑称霸时代的终结。
几年前,戴尔公司的境况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惠普寻求购买竞争对手康柏以挽救亏损的个人电脑业务;苹果公司仅仅占有小众市场,忙于寻找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的途径,并且准备建立风险较高的零售商店。此时,戴尔公司的发展势头却非常强劲。在奥斯汀工厂的支持下,戴尔公司生产台式电脑的效率非常之高,使其成为了电脑业的翘楚。
在个人电脑市场发展初期,电脑价格高昂,每一款新的英特尔芯片都大大提升性能,每一个微软操作系统似乎都提供必备的功能。戴尔公司的生产模型成本低,并且同微软和英特尔等供应商关系良好,那时候,专注于用户IT部门、高效直销以及价格领先是戴尔制胜的法宝,因此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它只需降低价格,便能够获得市场份额,便能够增加自身利润,并迫使竞争者蒙受严重损失。有的观察者甚至这样描述:只要迈克尔·戴尔在办公室里动一动手指,就能将市场搞得天翻地覆。
但现在芯片和操作系统升级都不再是大事,而且笔记本市场增长大部分都来自消费市场。从追求性价比到追求极致体验,史蒂夫·乔布斯很早便预见到了这种变化趋势:早在2003年乔布斯就放言,电脑制造业的未来属于笔记本电脑,而不是台式机。当时批评家认为这一言论未免有些偏狭。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乔布斯并非虚张声势,个人电脑业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客户来说,个人电脑已不再是躺在家庭或办公室角落里仅供使用的灰盒子了,而逐渐成为随身携带,能够体现主人生活方式和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个人电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装饰品而不仅是一台机器,人们购买电脑的方式也越来越像买衣服,希望走到实体店中亲眼观察并亲手触摸终端产品,而不是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网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