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武汉网:武汉城市圈商贸资讯专业平台 2008-09-08 03:05:07 作者:第一武汉网 来源:本站综合资讯 文字大小:[大][中][小] |
美国硅谷被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区”,首创产学研合作的“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提高高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中,就“打造产学研结合密集区”,明确提出:按照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硅谷模式”已被国内外许多企业成功借鉴。
委托研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学研合作
提要
●涉足同一产业的企业与科研、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单位结成共同利益联合体,企业出资金、出题目,学校出人力出智力。这样,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大学院所在获得了科研经费的同时,科研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拥有美国硅谷那样高密集的人力资本储备:上千位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该地区有20万名大学毕业生,有6000多名博士,这些人才大部分是由硅谷内的大学培养出来的。
目前,这块约3880平方公里的狭长谷地,拥有大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不仅是世界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也是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公司的发源地,如微软、雅虎、通用无限公司、网景、英特尔等。
依托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硅谷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也是硅谷发展的源动力。硅谷的大学不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独立地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而是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特定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硅谷模式”与半导体工业密切相关。所以,涉足同一产业的企业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单位相互结合,形成共同利益联合体。企业按照需求提供资金,以委托研发等方式与大学院所开展合作,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这种模式在中国被应用。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在中关村地区,汇集着200余家科研院所、近50家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明显。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给自己的定义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核心技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的产学研联合体。
成立于1998年的海鑫科金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包括指纹、掌纹、人脸等多生物识别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中关村软件类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在创业之初,海鑫科金公司的创始人刘晓春针对技术创新实力不足的现状,找到在指纹识别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清华大学,与自动化系开展研发合作。海鑫科金根据企业发展提出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自动化系组织课题组开展研发工作,开发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的产品。目前,该公司逐渐成为我国公安刑侦信息化领域的领先企业,其研发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是当今世界上已投入使用的最准确、最先进的自动识别系统之一。
像海鑫科金一样,北大千方委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碧水源委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人时代委托清华大学热能系,这些位于中关村的企业都是委托大学院所进行技术开发的典型代表,合作的方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大学院所负责项目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
企业出资金、出题目,学校出人力出智力。这种委托研发的优势是,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大学院所在获得了科研经费的同时,科研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有关媒体调查显示,这种双边合作创新是国际上最常见和广为流行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共建实验室,持续投入占领技术领域制高点
提要
●企业与高校、知名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缩短了产品化周期,并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而高校或科研机构则利用企业提供的充足资金,实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攻关,从而快速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
2007年12月6日,“北京大学——展讯通信联合实验室”揭牌。作为中国领先的无线基带芯片供应商之一,展讯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现在美国硅谷、圣地亚哥和中国的北京、深圳、天津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分公司。
“北京大学—展讯通信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增强展讯在技术、资金、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在科研、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国内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发展和培养更多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
与高校、知名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是国外大企业通行的做法。如今,这种“舶来”色彩浓厚的合作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生根开花。
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模式,来自于合作双方对成立联合实验室后各自需求满足的准确预期:企业能够对院校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缩短了产品化周期,并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而高校或科研机构则利用企业提供的充足资金,实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攻关,保证科研的连续性,从而快速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
在硅谷,斯坦福大学不仅从事与当地产业关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工业项目研究,而且通过和工业界签订长期的“学位合作计划”,积极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服务,并鼓励自己的研究人员的技术成果商业化。企业通过联合共建,对有价值的工程研究计划或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提供足够的经费资助,并引进斯坦福大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尖端技术及人才。
2007年6月15日,广东东莞的民营企业——志成冠军集团持有的“大容量不间断电源”发明专利,获得2007年广东专利金奖。总裁周志文认为,是产学研合作创造了“不间断电源”功率由80KVA到1500KVA的奇迹。2001年,为了追赶国际不间断电源技术的先进水平,志成冠军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电源研究院”,借助该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系的研发资源优势,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以求核心技术的突破。七年多来的合作,使该公司虽起步晚于国外30年的UPS行业,但几年内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公司也由一个民营小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产值从几千万元迅速扩大到5个亿。
近年来,一批试点企业通过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实现了共赢。如新奥特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联合实施了传媒行业多媒体业务协同集成软件的产业化;中星微公司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多标准数字电视信道解码芯片研发设计产业化;钢研集团国家钢铁材料检测中心,为安泰科技、七星华创、百慕航材等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参股企业,推动技术优势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
提要
●高校或科研机构以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入股,与出资的企业合作,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去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出资的企业方不需为采用新技术事先支付技术转让费,降低了实现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门槛和风险。这种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自1997年起,就鼓励师生利用技术专利“入股”,10年间创办了20多家高技术公司,利润的40%归公司经营者,40%属风险投资公司,20%归大学。大学所得20%利润中,13%的利润分配给技术发明人和院系,7%的利润上缴校方。
高校、科研机构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十分普遍。高校或科研机构以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入股,与出资的企业合作,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去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出资的企业方不需为采用新技术事先支付技术转让费,降低了实现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门槛和风险。
中关村企业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当中越来越重视合作的方式和规则。一方面,大学、企业、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建立和明确,包括技术入股、科研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与大学院所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弹性股权结构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式。
中科院力学所靳刚博士8年前在海外研发出国际第一块光学蛋白芯片。2000年,他回国后曾多次寻找合作伙伴,但是“已经压到最低的价格”,仍然与闻风而至的合作者无法对接。这种僵局直到2005年6月才被突破。这个结局源于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靳刚与新的合作伙伴——北京番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一家新的开发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力学所占股30%,由此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经进入批量生产。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隶属于中科院化学所。1998年,海尔集团与工程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大企业投资、公司化运作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产学研合作探索出新方式。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慕兰认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这种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发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效益回报。 |
|
最新评论 |
|
|
发表评论 |
|
|
|
|